法音宣流第一期

永恆懷念人間導師 印順導師
印順導師,俗性張,名鹿芹,生於西元一九○六年三月十二日於浙江省海寧縣城東,圓寂於二○○五年六月四日於台灣花蓮慈濟醫院, 享年一百零一歲。自二十歲起遊心法海共八十載,立下著作有︽妙雲集︾二十四冊、︽華雨集︾五冊、︽雜阿含經論會編︾三冊, 專書及單冊如︽印度之佛教︾、︽中國禪宗史︾、︽如來藏之研究︾、︽空之探究︾、︽成佛之道︾及最後所作︽永光集︾等十六冊,一生著作共四十八冊七百萬餘言。導師對於近代佛教的影響力是全面性的,繼太虛大師之後,為純正佛法之宏揚,掀起了一場淨化之革命! 曾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導師平凡的一生影響力深遠,為未來全球化佛教之正轉法輪,開拓了具前瞻性導航的歷史使命。導師是位近代難得、智慧增上、倒駕慈航的再來菩薩!
回想與導師之間的法誼,是肇始於1947年戰亂的年代,當我剛進常州天寧佛學院讀書之時,就已拜讀了導師在上海大法輪書局所出版︽金剛經講記︾的小冊子(此講記後與心經講記彙編為︽般若經講記︾)。後來到達台灣以後,又加上師長大醒及演培法師口頭上不少的讚許,當時就對於導師深邃的智慧更加景仰。
1951年我住善導寺的時候,導師人在香港,當時我是在寺裡參與法務與圖書管理的工作。1952年導師抵達台灣後不久,就在善導寺擔負起︽海潮音︾月刊社長及住持之職務,我就在此因緣下,親炙導師成為門下正式學生,當時心中對於能夠親近大善知識感到分外的喜悅。等到跟隨導師一段時間之後,就愈能深刻體會,導師真是近代難得之佛學泰斗,由於善知識難遇,機會難求, 所以就如此跟隨導師,直到1975年赴美前,先後共有26年師生的法誼。
導師於1953年首先在新竹郊區創辦了福嚴精舍(佛學院),我就把握此機會,離開善導寺轉入福嚴精舍繼續深造,一方面幫忙寺務,一方面也在聽課,直到1956年受導師之命,擔任福嚴精舍山下新竹一同寺女眾佛學院的講師,開始上台講經,當時第一部所講的經也就是︽金剛經︾。在福嚴精舍的這段期間,除了教學,也不斷接受導師佛法的薰陶,藉此跟隨著導師,也更能瞭解佛教正確的歷史背景與思想淵源,尤其是印度根本佛教的精神,與佛法在歷史長河演變裡相互之關聯性。同時,也由於擔任當家和總務的關係,經常幫忙福嚴常住處理各類法務和瑣事,學習導師如何接待居士及處理寺裡財務,以及做人處事的道理。也因此學到了許多管理寺院和照顧僧眾的實務經驗。
1964年我受導師之命,擔任台北慧日講堂的監院,並在1964年時開始接任慧日講堂住持的工作,我就如此跟隨著導師,一路從學生、總務、監院、最後到擔任住持的職務。深刻體會到導師不但對佛法有著深邃的瞭解,重視溯本清源,揭示佛法完整的相貌,導師對於世間法的人情事故也是熟稔有餘的,他看事情並非只看表面,我們一般看事情只知近程、中程、遠程,但是綜觀全局往往糢糊不清。但導師能夠把還沒到來的事,將來會得到什麼結果,會事先告訴你,分析給你聽。等聽了以後,當時還不一定能接受或瞭解,但過了幾年後,就會覺得他講的沒錯。依佛法來講,這就是世俗諦,而世俗諦就是要有勝義諦、出世間甚深智慧來引導。另外,導師一生曾遭受到不少誤解及誹謗,所以曾寫下自己是﹁在冰雪大地播種的癡漢﹂。但是我從來未曾聽導師說過對他誤解及誹謗的人一句不好聽的話,這就是老人家深觀緣起性空的妙方罷。
導師是佛法思想巨擘,雖然於今年六月四日上午由證嚴法師及眾弟子們陪伴下,在花蓮慈濟醫院圓寂,經一世紀之生命已由燦爛光影歸於塵土。但對於正法久住於人間的貢獻,已由一生中七百多萬字智慧的引導,遍灑法義於無常人間,成長、茁壯,引領學佛者通往無限未來,澤被眾多尋找佛法實義者的心靈。誠如我於去年春天在福嚴精舍慶祝導師百歲嵩壽致詞中所說:﹁導師揮灑了智慧佛法的光輝,照耀在每位佛弟子的心目中,使我們永難忘懷。屆逢導師於百歲嵩壽之際,謹此以數語表示對於導師無上的敬意與誠懇的感恩。﹂
導師雖然上生了。但生平傾注畢生之生命力,以﹁正見、正信、正行﹂澄清佛法思想,引發近代佛教革新,以﹁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遠契釋尊化世本懷,如實還原佛法完整的相貌,揭示普世價值的人間佛教,啟發新世紀之不同膚色、不同國界、不同根性之世界性佛教的康莊大道。
慈濟的大愛,佛光山的普門,法鼓山的人間淨土,及當今教界,皆受人間佛教﹁此時、此地、此人﹂理念得以啟發,無論人文關懷、社會救濟、普門、文教、生態保護、心靈環保,都是由每一個人智慧之深刻體認中所孕育、成長,而推廣成為如今全球性的運動,振興大乘,弘揚淨土在人間的理念。此外,導師早年所創辦的福嚴精舍與慧日講堂,多少年來亦培養出眾多弘法於世界各地的精英僧才,導師曾說:﹁正法弘傳應以培養僧才為第一﹂,所以儒家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認為,導師於提升正見之影響力,將繼續澤被於新世紀之學佛者,尤其對於西方開放文化日漸興盛的學佛大眾。所以我在慈濟醫院所召開宣布導師圓寂消息的記者會中說:導師不受宗派佛學束縛,宏揚正法,利濟有情,能適應未來時代。
我同時在記者會曾說明遵照導師遺言:﹁捨棄繁文縟節,不組治喪委員會,不發訃文,懇辭花籃花圈、輓聯及奠儀,不傳供,遺體從速火化。﹂從導師生前所交代後事之啟示,即可以﹁平實﹂二字,代表導師生命前後的一致性,對於個人行持操守的堅持。導師強調﹁如實﹂作風:﹁死亡,如一位不太熟悉的朋友。他來了,當然不會歡迎,但也不用討厭。﹂
導師於荼毘大典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舍利子,弟子們以繞行誦經表達對導師的景仰,我只能以﹁讚歎﹂二字形容:導師在人世間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為後世留下舍利子,供大眾敬仰。然而,有形的舍利僅為表象,導師生前就曾告誡弟子,不要執著有形舍利,應該傳承的是無形的法身舍利,什麼是法身舍利?就是含藏智慧的經、論,這才是最值得世間傳承、讚頌的舍利。導師過去曾提︽舍利子質疑︾一文說到:﹁舍利不外是血肉精髓骨脂,經火化融冶成骨灰堅固的微粒。這在我國僧眾間,原是平常而並不太希奇的。﹂導師提醒弟子:﹁不要注重有形的舍利,而是要著重于先人在世間的貢獻。﹂因此,弟子們不執著有形,而是重視於無形的佛陀智慧、法身舍利。導師的舍利如今奉安在福嚴精舍後山﹁福慧塔院﹂裏供人敬仰,而他流傳於人間七百多萬字的著作,正是無形的法身舍利,引導世人實踐人間佛教的理念,而這也是導師所殷切期盼的。
導師晚年帶病延年,於百歲後捨壽而撒手人寰。﹁生命無常﹂本為自然法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得慧光照人寰。﹂偉大人間的導師雖然離開了我們,誠如︽遺教經︾所說:﹁得度者皆已得度,未得度者,已作得度因緣。﹂這七百萬言智慧之結晶, 將繼續澤被於未來眾多的學佛大眾。所以我說:導師確是一位﹁不﹂平凡的一生。
我欲藉此機會,來伸述導師對於釋尊以人間為本,立足於十方世界之淨土視野,以表達有關於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觀:
台灣與海外許多修淨土法門的信眾,認為導師不信阿彌陀佛與貶低西方極樂世界,為此,在台灣近代佛教歷史上曾掀起很大波瀾。事實上,從原始佛教觀點所分析,導師在許多論述中即談論過西方極樂世界,並且解說得非常詳盡,導師的說明,是與許多中國的祖師有所差異,到底導師的念佛觀有何不同?這對於修淨土法門之大眾非常重要。
1960年代在台灣修西方淨土的人很普遍。但皆認為導師是反極樂世界的,這事件曾經掀起了很大風波,信眾燒毀了導師︽念佛淺說︾、︽淨土新論︾,︽佛法概論︾等許多文集,結果書局卻又來不及印行,因買的人越來越多,由此即表明了導師的淨土觀,是與中國傳統祖師的念佛法有所不同:
( ) 導師的淨土觀完全是吸收了印度龍樹、馬鳴、無著,乃至世親等初期大乘祖師們淨土論著的闡述。佛法宏傳到中國以後從隋朝慧遠大師、北魏曇鸞大師、唐朝善導大師以降,宋、元、明、清直到民國的印光大師,許多中國淨土宗祖師對於念佛的方法,是與印度祖師的念佛觀是有些距離的。當然,這是經由導師透澈研究印度佛教,與暸解中國佛教歷史背景所作之結論,是真正瞭解問題所在,所以導師並非反西方淨土而是站在真理的角度來解釋其差異性,如能依此角度分析導師有關於淨土之看法,就不會有歧見了。
( ) 導師常提到念經要知經義,念佛要知佛的本願功德,如此念經才有效如此念佛才真正能發願往生。假如念佛對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內涵未能了解,那就不清楚阿彌陀佛偉大之所在。西方淨土法門提倡︽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與世親菩薩的︽往生論︾,這三經一論的原始資料皆淵源於印度所流傳。當三經一論傳至中國,經過時間的流傳,由於地域、語言,乃至於翻譯者不同觀念所侷限,所以中國歷代祖師對於淨土法門的說明,就開始與印度原始之淨土法門產生了差距性。
( ) 導師之淨土觀,是熟讀無著菩薩︽攝大乘論︾與世親菩薩︽往生論︾等有關於西方淨土的功德莊嚴後所彙集,世親菩薩是無著菩薩的親弟,是西方淨土的修行者,所以中國淨土宗的祖師都相當推崇世親菩薩。初期大乘更早還有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大乘八宗共主,曾寫下︽十住毗婆沙論︾。︽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有談到淨土法門,導師根據︽易行品︾之依據,曾說明修西方淨土有三項特色:﹁易行道、仗他力、異方便。﹂
第一,龍樹菩薩於︽大毗婆沙論︾首先談到易行道。︽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談到念阿彌陀佛是最方便修行的法門,這一法門是﹁方便中之方便,捷徑中之捷徑﹂,念佛,是易修的法門,所以稱為易行道。大乘佛法也好,南傳佛教也好,講到修行即可分為二條道路,一為難行道,一為易行道,難行道就像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恆修三大阿僧祇劫,修百劫相好,難行能行、難捨能捨。一步步由初發心,十信、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乃至於究竟成佛,如此在時間長流裡廣修六度萬行,且遇到艱難亦能持續發願而不退轉、敗壞,如此修,才能成佛。曇鸞大師在註解世親菩薩︽往生論︾說明,修易行道就如同水路乘船般迅速,此為淨土法門,只要念佛一心不亂,就可往生淨土得不退轉︱阿毗跋致。
第二,龍樹菩薩談到仗他力。導師在︽念佛淺說︾中說明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並非單靠六度: 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能得波羅密(解脫智),還得依靠佛力加被才能往生彼國,此為仗他力。﹁他﹂就是佛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在冥冥中加被我們,這如同小孩靠父母,學生靠老師般來解決問題。人單靠自己是很難降服煩惱的,當我們在念佛當下,唯有靠佛的力量、佛的悲願,如︽無量壽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此念,就是十念念佛,佛亦會來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願中之一大願,所以念佛就必須依靠彌陀願力,不但是倚靠佛的四十八願,亦得倚靠自己願力修行:﹁信、願、行﹂,佛力雖然加被,但是如果自己沒有信心,不肯念佛,沒有發願,即使是終日念佛,佛也將無法度你。
念佛沒有方便就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每一願都是為眾生所發,所以︽阿彌陀經︾中,要我們做到:﹁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依此發願,能與此願力相應即為仗他力,這不單是依靠他力,也必須要靠自己努力,自力、他力具足才能真正往生,這如同父母對子女的愛,雖然是無條件、無所求,但如果兒女不聽話,父母也沒辦法。老師教導學生雖然盡心盡力,學生不用功老師也沒辦法,為什麼?就是自己沒有努力,沒有發願立志修學。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但並不能代我們解決無始劫來生死的問題,所以﹁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不然每一個人早成佛了。我們從無始以來煩惱太多,業障太重,佛雖然大慈大悲,但無法度不信之人,所以從此意義觀察,自力、他力二力具足,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第三,特色是異方便,異就是特別的意思,特別方法,佛的特殊悲願,異方便如同︽法華經‧方便品︾中說:﹁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運用特殊方法證悟第一義,第一義是最高真理,運用特殊方法成佛,所以中國祖師明示念佛法門是:﹁利、鈍全攝﹂。利根如龍樹、馬鳴、世親菩薩都在念佛,就是等覺、妙覺菩薩在沒有成佛前,還是得靠佛力加被。大祖師、大菩薩且需佛力加被,何況我們鈍根凡夫?所以此為﹁三根普被﹂,利根、中根、鈍根,都可念佛往生。佛有最圓滿、最究竟、最慈悲、最神通妙用之果德救度眾生,念佛目的是成佛,成佛就要相信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本願功德,若無信心,念佛也白念,沒有信心,念佛也就浪費時間,所以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說明:﹁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說明即使是一字不識之愚夫、愚婦,只要肯念佛,佛就會幫助你,只要有信心,智慧自然會增長,這就是異方便,異就是特殊方法,若不依此方便增長智慧、深入禪定,沒有仗佛悲願加持的話,也成不了佛。所以導師說明淨土法門有三種方便:﹁易行道、仗他力、異方便。﹂這並非導師所創,而是根據龍樹菩薩思想說明,許多學佛大眾只願讀中國祖師的注解,而忽略印度祖師的注解,這就是其中的差距,如此歸納、分析打開智慧,既可瞭解導師並非獨創一門,而是從中國與印度祖師的論典中追本探源,以佛法研究佛法,而非所謂的﹁印順學﹂。其實,全部都是三藏十二部的觀念,假使是獨創,即非佛法,這即說明導師淨土法門之不同處。
人有佛性,眾生亦有佛性,但是得靠人身才可真正修行,因為只有人有羞恥,向最高理想努力的心。成佛只在人間,所以︽阿含經︾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人間苦樂參半,所以知道修行,天上福大命大,富貴修道難,所以不知修行。導師雖然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他非常讚嘆易行道。導師所創﹁福嚴精舍﹂與﹁慧日講堂﹂在做早晚課時都念︽華嚴經︾普賢十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這就是易行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雖然身體沒有拜完每一尊佛,但是觀無量諸佛,見無數諸佛,所有佛就都禮敬了,這就是易行道。西方淨土只要持阿彌陀佛,十方所有如來就都被我們禮敬完畢。我們供養一朵花、一枝清香給阿彌陀佛,所有佛的供養就都涵括在裡面,我們做晚課念︽懺悔文︾中偈說:﹁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妙高聚就是如須彌山一樣高,觀想供養燒香、香末、燈與蠟燭如妙高聚,以竭誠恭敬的心供養佛,雖然外在數目並未實際做到,但是有觀想,功德就會很大,這就是易行道之不可思議處。
所以導師不但是念佛,還唱誦、觀想及供養無量諸如來的本願功德,導師並非是一宗一派的發揚者,而是從佛法整體觀察,透澈淨土法門究竟方便之所在!這是導師智慧深刻的不同處。
導師在1960年代於菲律賓佛教居士林講過:﹁求升天國與往生淨土﹂一文。一般外教徒會以為上天堂就是去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天堂,導師為釐清此一錯誤觀念,曾提過淨土與天國三項基本之不同:﹁平等而非階級,進修而非完成,上升而非退墮。﹂想到今天在西方基督教文化裏宏揚西方淨土法門,導師的﹁淨土三料簡﹂之創說,是多麼的精闢、超越,令人讚賞不已!
修行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與佛平等無量光、無量壽,與諸大菩薩、大阿羅漢同為同學,在清淨環境裡聽聞佛法,修持正法,人人皆可成佛,奮力往成佛之究竟大步邁進。世間的神教世界裡雖然說:﹁神愛世人﹂, 可惜如果不信就成魔鬼、墮地獄。六道輪迴的痛苦皆由對立、階級而產生矛盾。怨、親是相對、緣起而無自性的,如果人平等、慈悲、憐憫的洞悉力生起,對立與衝突即可消融於無形,自性清淨無礙的智慧就會打開。而且吾人得生西方,得不退轉,見佛聞法,修福修慧,福慧圓滿, 將來必定成佛,獲無量光、無量壽,與阿彌陀佛平等無別,沒有階級差距,這就是證明淨土與天堂最大之不同!
有些學佛的人認為世間太苦,所以要逃到極樂世界,認為往生極樂是逃避、消極、悲觀、晦澀的人生。實際上極樂世界並非是逃難的處所,真正學佛者對於人生是積極的,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不退轉,發願往生極樂後還要修神通妙用廣度眾生,如四十八願前十大願就是修各種神通:修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盡等六種神足通。神通之妙用如阿彌陀經:﹁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清旦就是早晨,於清晨憶想用種種衣祴盛眾妙華供養十方佛,請佛說法,聞法開悟,如此求福求慧就很快速,供養完畢瞬間從他方世界回到極樂世界,念念不離三寶,若﹁念佛、念法、念僧﹂,如此修行,很快就能成佛而度眾生。所以不同於上昇天國,以為生天了,就一切圓滿成就,修學完畢了,可以享受天福,長壽了,不知道生天堂,只是過程而非目的。所以導師說:﹁求天不生天,願生佛陀前﹂就是此意。
修淨土法門求生極樂後得不退轉,不墮三惡道,到達極樂世界並非去享受、享樂與享福,而是不斷的發願,修持福德與智慧,有了福德、智慧、神通還要回到人間來,這是乘願再來、倒駕慈航,回來度所有過去幫助他的人,而非由無明造業而受苦,感報而來。人為什麼有智慧?因為人有向善、向上、憶想及羞恥心,其他界的眾生並無此特點。如果認為念佛、仗佛願力往生極樂世界是求享用無限極樂,那永遠也將無法往生西方淨土。不知道西方淨土是﹁雙行道﹂︱來去自在。﹁不違安養,再入娑婆﹂。若是﹁單行道﹂,去了就不想來,根本就去不了。這是強調,西方淨土是大乘法門,同時留學西方淨土以後,只有上升,不會墮落,決定不同於上生天國,福盡還墮三途的。導師是位真正瞭解淨土法門的大善知識,求生極樂如同留學,學完歸來廣度眾生,度有緣人,所以極樂世界並非逃難之地,菩薩不住無餘涅槃,不住生死,不住彼岸,不住中流,這就是佛菩薩的願力,這需用智慧深入觀察的。
導師在1950年代出版的︽淨土新論︾雖然廣說十方淨土,可是最重要的還是談到西方淨土。﹁淨﹂代表功德莊嚴,一切功德圓滿,導師對此即有另一層的解釋:淨,是代表真、善、美的淨土;真代表科學、真理、實相;善代表宗教情操與慈悲為懷;美代表藝術與智慧美滿的菩薩道。極樂世界是無染淨土,極樂世界真實不虛,而非出於想像,極樂世界沒有惡業,圓滿無漏,是清淨莊嚴成就的國土,所以真、善、美的國土就用一個字表示︱淨。
導師在花蓮慈濟醫院圓寂後,次日,僧團會議中,出家二眾推出要我為導師﹁起棺﹂、﹁舉火﹂說幾句法語。我以誠懇悲痛的心情,在香山追念導師法會中起棺時說出:﹁法乳深恩無以報,唯有勤修二利行(自利、利他); 導師,您今撒手去,盼速返回再相逢。﹂在竹南勸化堂荼毗舉火時說:﹁法性湛然本不生,生滅盡在因緣中,緣生緣滅悉如幻,生滅滅已證無生。﹂我以此二頌偈語,竭誠地祝願導師乘願再來,倒駕慈航,憐憫有情,不違本誓:﹁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為人間,為末法時代佛教再入世,作度生之大業,繼續作為人間佛教導航的舵手!最後,也就以此二偈語,來結束﹁永恆懷念人間的導師﹂讚禮之悼文。同時,藉此至誠的由衷虔對導師:表示出無限崇敬的哀思!


1964年導師交予印海長老接任慧日講堂住持大典

2005年6月4日花蓮慈濟醫院導師圓寂記者會之印海長老與證嚴法師

2005年5月2日印海長老於玄奘大學「印順導師百歲嵩壽」聯合弘法會演講

2005年6月11日(右起):印海、真華、仁俊三位長老於慈濟香山聯絡處移靈儀式

2004年4月30日
慶祝導師百歲嵩壽,新竹福嚴佛學院學生迎接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