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 聖雄法師
白雲裡面石中央,人說其間是上方。
山有桑田渾擬俗,佛無國土亦稱王。
這是明代詩人丘兆鱗遊九華山時,寫的一首詩。﹁佛無國土亦稱王﹂,這一句非常耐人深省。佛的國土,稱為淨土,不是世間人用權力爭取到的,而是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只在於一心清淨。這首詩引起幾百年來,佛教徒對九華山地藏王菩薩的嚮往。
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原名金喬覺,於公元696年︵唐武后天授六年︶生於今日南韓首都首爾。他原是新羅王太子,但生性淡泊,喜好讀書。他相貌並不出眾,但是仁慈厚重。他年輕時,已精通儒家六藝、道教三清之術,並飽覽佛學,最後還是認為佛教的第一義諦最為殊勝,於是他捨離王宮而出家,那時才二十四歲。
他出家後,除了研讀佛經,更喜愛禪修,所以他決定尋覓清幽的深山潛修。不久,他攜帶隨身用品和糧食,並牽著隨他出家的白犬善聽,乘船離開仁川港,向著汪洋大海前進,時為唐開元七年︵719︶間。
一日,船開進長江口,因受港口沙灘擱淺,他乃上岸順著陸地前進,輾轉遊歷各地名山、大川,尋覓適合靜修的地方。最後在安徽青陽縣境內找到奇秀雄偉的九華山,選擇一個向陽而可以聽到溪聲的巖洞。
金喬覺初到九華山時,每天都非常用功,除誦經外,常修禪定。據說,有一天當他入定時,突然從草叢中竄出一條小青蛇,在他腿部咬了一口,但他依然無動於衷的端坐如故。瞬間,由壁中飄下一位婦人向他說:﹁適才小兒無知,瀆犯尊顏,現在妾願出新泉,以補過失。﹂說完就不見了,不久巖壁間潺潺的流出新的泉水。從此之後,他也就免去外出提水之勞,這就是九華山有名的東巖龍女泉。
九華山有一位長者閔讓和,為人樂善好施,修橋補路,行醫送藥,和齋僧布施。他每年都想供養一百位出家人,但每次都缺一位。這一年也要供養一百位比丘,但仍然是缺一位。正巧那天門口突然來了一位比丘,使閔公喜出望外,便問道:﹁師父今日來我莊是化緣,還是化齋?﹂那位比丘還禮道:﹁我是外鄉僧人,已來此多年。素來以野果充飢,清泉解渴,今訪寶莊,想借一席之地以作修行,不知施主肯成全否?﹂閔公慷慨地說:﹁這九十九峰皆歸我管,師父看中那裡直說好了。﹂比丘說;﹁我只求一袈裟之地。﹂閔公心想:這位比丘身長不過七尺,寬大的袈裟不過一丈,能要多大地方,便說:﹁我這些山頭任您挑選,何限一袈裟之地!﹂不料這和尚,便把身上的袈裟脫下,向空中一展,竟罩住了整個九華山九十九座山峰。閔公一驚,猛然省悟到,這是菩薩顯靈。便毅然將整個九華山送給了那位比丘。這位比丘不是別人,他就是金喬覺。
自從金喬覺借地後,閔公一家常到他的座下聽法。他的一位兒子亦因敬仰其德範,在其座下出家,法名道明。後來閔公亦歸依三寶,作為在家護法,成為佛門中千古佳話。現在我們在地藏殿看見的地藏王菩薩左邊是道明和尚,右邊是閔公長者。
金喬覺得到閔公贈地後,更加努力禪修。唐至德初年︵756︶,有一天,當他正深入禪定時,山下名士諸葛節率領了一班村民,共作登山之遊。他們發現東巖下,石洞中端坐一位年過半百的僧人,閉目入定,在僧人身旁有一只斷腳的鼎,裡面只剩下少許白飯,當時他們深為感動。後來他們決定出錢買下開元末年︵741︶僧檀號的舊茅庵。原來此茅庵,創建於晉隆安五年︵401︶,是一位高僧杯渡來華宏法時所建造。百年後︵503︶,又有一位僧人伏虎在此居住。然因當時九華山地處僻壤,僧人極少。直到唐開元末年︵713︱741︶此茅庵才正式被朝廷賜扁,時為僧檀號所居住。但不多久被不滿佛教的道教徒燒成廢墟。現在諸葛節等人,被洞僧苦修所感動,故出資將遺址重建改名為化城寺,並請洞僧為開山住持。這位洞僧,正是金地藏。
當化城寺建成後,金喬覺在中國九華山開闢道場的消息慢慢傳到新羅。此後從新羅聞名而渡海前來,跟隨他修行的新羅僧人,亦多了起來,形成僧多粥少的現象。金喬覺只能白米煮粥,以餉僧眾。僧眾亦異口同聲說:﹁願為法食,而資慧命;不以美食,而求延命!﹂當時佛教界稱他們為﹁南方枯槁眾﹂。
貞元十年︵795︶農曆七月三十日的夏天,金喬覺在大殿中召集徒眾,告別諸師,諸師茫茫然不知所以。當時只見群山悲鳴,巖石隕墜,日月變色,而他卻安詳的結跏趺坐圓疾了。那一年正是他九十九歲的時候。
圓寂後,肉身安放在密閉的石棺中。經過三年,其徒弟開啟石棺,將肉身移到南台山嶺中的石塔裡。當石棺開啟時,但見肉身沒有絲毫損壞,顏貌如生。舉肉身還入石塔時,一路只聽聞骨節猶如金鎖般發出聲響,上空也出現神光。經云:﹁菩薩金鎖百骸鳴,知其為聖人降世也。﹂於是大家認為法師是菩薩再來。又因法師生前與佛經上所說的地藏王菩薩的修持和形象十分相似,所以大家都認為他是地藏王菩薩的化身。因此稱為金地藏。當肉身移入山嶺中的石塔時,神光再度出現,故今日此地改稱為神光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