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感恩情 超定法師
在這社會亂象層出不窮,人間悲劇不斷重演的亂世,正本清源,久治長安之道,端賴如來正法的宏傳,中道德行的實踐。佛法深廣無邊,行門無量,要而言之,不出慈悲二字。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如何令眾生離苦得樂,正是佛法目的所在。
全盤佛法,其道次分為:五乘共法之人天道,三乘共法之解脫道,大乘不共法之菩薩道。人天道偏重福德,旨在令眾生離三途苦,獲得人天的福樂;二乘解脫道,側重於智慧,修無我空慧,離生死輪迴苦,獲得涅槃解脫樂;大乘菩薩道,則福慧雙修,自度度他,共成佛道,達到究竟菩提樂。
常言道,佛法以慈悲為本,沒有慈悲就沒有佛法。依菩薩道說,﹁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提心的發起,﹁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為顯揚聖教,解救眾苦的因緣故發起菩提願。為成就菩提願與大悲心,必須以般若空慧為善巧。菩薩依三心行六度,此菩提願、大悲心、性空慧,三者相依相成,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以慈悲為根本,即統攝菩提心與性空慧。
慈悲的內涵,博大精深,從世間的凡夫行,出世二乘聖人及入世的佛菩薩,可以依慈悲心行的深淺來分別。如大智度論解釋:﹁十方五道眾生中,以一慈心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姪、知識,常求好事,欲令得利益安隱。如是心遍滿十方眾生中,如是慈心,名眾生緣。﹂禪觀法門有五淨行、五停心觀,所謂﹁多瞋眾生慈悲觀﹂,從親而疏,以至冤家;從少數而多數,乃至遍滿十方,無量眾生。隨眾生所需,滿足其願欲,給他們利益安樂。如此存心,如此行履,太難能可貴了。不過,這還是﹁凡夫人行處,或有學人未漏盡者行。﹂意思是:眾生緣慈,仍屬凡夫心行,或是煩惱未盡的有學地位聖者之所行。
其次更進一層,﹁法緣者,諸漏盡阿羅漢、辟支佛、諸佛,是諸聖人破吾我相,滅一異相故,但觀因緣相續生。諸欲心慈念眾生時,從和合因緣相續生,但空五眾即是眾生;念是五眾,以慈念眾生不知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樂。聖人愍之,令隨意得樂;為世俗法故,名為法緣。﹂佛法特質在緣起無我,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達到究竟安樂。二乘聖人、諸佛菩薩對眾生的慈悲愛念,不同於具縛凡夫;以其空慧、證悟無相之理。所謂眾生者,乃是五蘊(眾)和合,色心之緣起。愚痴眾生不知法空性,流轉五趣,枉受諸苦。出世聖人不忍眾生苦,即智興悲,憐憫迷情,以諸方便引導,令離苦得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依有明空,從俗入真,即是此意。
最後,﹁無緣者,是慈但諸佛有,何以故?諸佛心不住有為無為性中,不依止過去世、未來、現在世,知諸緣不實,顛倒虛誑故,心無所緣。佛以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分別取捨;以是諸法實相智慧,令眾生得之,是名無緣。﹂佛門成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慈大悲是諸佛菩薩大人,悟入諸法實相,獲得般若波羅密,跳脫時空局限,不住於生死與涅槃,故能表現出不取不捨,無緣而無所不緣的無緣慈同體悲。這就是無上正真之道:﹁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苦海無邊,解救眾苦的慈悲心行,盡未來際永不疲厭!
菩提道上,貫徹以上三種慈悲。智論云:﹁譬如給賜貧人,或與財物,或與金銀寶物,或與如意真珠。緣眾生、緣法、緣無緣,亦復如是。﹂世間凡夫人的慈悲,所作慈善,是給與貧人的一般錢財;出世聖人,住持正法,悲念眾苦,是布施金銀寶物;唯有諸佛世尊,以如意真珠,令眾生獲得永恆圓滿的福樂!
欣聞﹁慈恩﹂創刊,出廣長舌,演揚妙法,隨喜讚嘆之餘,謹拈﹁慈悲心‧感恩情﹂一詞,聊表至誠賀意,並用以勉勵大眾,同聞覺音,同修﹁慈悲心﹂,同存﹁感恩情﹂,共創和樂的理想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