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日常生活中 哲莊法師
古德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十界凡聖,皆由一心而立,若悟此心,行住坐臥不離當念,清明在躬,處處作主,挑祡運米皆是妙用。毋需外求。
古德說:修行學佛要從三方面去努力:學佛的語、學佛的身、學佛的心;修行學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超凡入聖,轉識成智,要生淨土;淨土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心清淨就是淨土,這念心不清淨就是穢土。
悟到我們當前這念心,不可思、不可議,就能發揮種種妙用。這念心能夠作主,在日常生活上,所作所為,就能恰如其分。百丈禪師所說:﹁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什麼叫做不昧因果?就是契悟到我們這念心,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都恰到好處,時時刻刻都合乎因果法則,不但合乎因果的法則,隨拈一法皆是佛法,挑柴運米無不是神通妙用。因為當下這一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動,就是實相。
佛法就是要在生活當中,時時刻刻向佛的身、口、意學習。﹁佛之身﹂,就是佛經所講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些道理、規矩、章法,都是從心中產生出來的。﹁佛之口﹂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空說有、橫說豎說、一切言教,禪、淨、律、密、方便法門、漸修法門、頓悟法門等,都是從這一念心流露出來的。
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等諸法,都是從實相當中產生出來。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切諸法,最後仍然回歸這一念心,離開了這一念心,沒有一法可得。
人們之所以會拼命往外追求,仍源自於心裡空虛、煩悶,為了要填滿空虛、解除自己的煩惱,就在物質生活上找刺激。沒有得到之前,總是貪著追求,得到了以後,就覺得沒有什麼,因此又去追求新的東西;始終都在得失,取捨當中,無法滿足。物質生活是一種藉由刺激而暫時得到滿足的假象,所以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物質條件,也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剛開始會覺得很舒服,等到刺激達到飽和點,舒服、快樂的感覺就不見了,甚至產生副作用,帶來禍患。
古德云:﹁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一般人往往在物質生活上追求,不知道要將這念心靜下來、定下來。其實有了定力與智慧,即使物質生活比較貧乏,生活依然很愉快。假如沒有定力與智慧,不知道精神生活,只知道在物質生活上追求,還是有種種的煩惱。所以,古德常說:﹁知足常樂﹂,要能知足,生活才能安定、快樂。能夠知足常樂,才是真正的富貴。
人為什麼會煩躁?為什麼會焦慮?這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安。以般若的智慧,觀察世間上一切的事情,就能看得清清楚處,把這念心安定下來,就能產生智慧。如果能夠掌握當下這念心,在這念心上去體悟,自然而然在日常生活中,在人格上、生存的意義上,就有正確的看法與光明的人生。
佛法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果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心就是在動、在攀緣。這念心非常微妙,在佛經裡又稱之為﹁法界﹂。這念心清淨了,所看到的世界都是淨土,也就是佛經所說的﹁心淨佛土淨。﹂所以想生淨土,先要從這念心開始,亦即儒家所說﹁反求諸己而自得之。﹂時時刻刻回光反照,檢討反省,我們的心清淨,這個世界就清淨了。
從小到老,我們一直都在起心動念當中、妄想不斷。起心動念,就是生滅,人之所以有生有死,正因為這念心有生有滅。這個心如果達到沒有生滅,就能定下來如同一潭止水、一面明鏡,不動不搖,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如同聖人、如來佛一樣的境界了。﹁如來﹂就是這個心達到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的心境,也就是契悟中道實相的境界。
要契悟中道實相必須修前方便,前方便做到了,絕對可以實踐中道實相的道理。這個前方便可以分成四類:︵一︶對上以敬,︵二︶對下以慈,︵三︶對人以和,︵四︶對事以真,將這四個真實的道理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契悟中道的前方便。
︵一︶對上以敬:對父母、師長要有恭敬心。現在社會的人普遍缺乏恭敬心,而且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疑心、慢心。恭敬心可以化掉疑心、慢心。依佛法說,有一分恭敬心,就消除一分業障;消除一分業障,就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業障,增長十分的福德、智慧。每個人都有恭敬心,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沒有芥蒂。甚至能提升自己,使心中沒有妄想、顛倒。
︵二︶對下以慈:子女、晚輩,乃至對一切動物,都要有慈悲心,如佛經中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現在世界上始終爭戰不休,就是缺乏慈悲心,人與人之間彼此仇恨、鬥爭、排斥,想要達到世界和平,就要化掉瞋心。用慈心來對治瞋心,慈悲心養成了,心當中就是一團和氣、一片光明。﹁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對別人慈悲就是對自己慈悲,慈悲能化解爭執,所以我們一定要養成大慈悲心,社會才能祥和。
︵三︶對人以和:對任何人都要和氣、和合,所謂﹁家和萬事興,﹂和氣才能致祥。只要化掉每個人的貪心、瞋心、癡心,養成和睦的習慣,人與人之間才能和合,家庭裡才能和樂,社會才能和諧,世界才能和平。
︵四︶對事以真:上班、做事不可敷衍、居功,諉過、失職,要認真、腳踏實地去做,將來一定有所成就。
佛法當中修行的法門有很多,小乘所修的是﹁斷煩惱﹂,大乘是﹁轉煩惱﹂,無上乘則是﹁煩惱即菩提﹂,不論何種法門都不離這念心,最後都是要令一切眾生成就無上佛果。
從前有一位禪師,為了修行悟道,南奔北走、東參西學、翻山越嶺尋訪明師。直到行腳疲累了,回歸故鄉,手扶著路邊的梅花樹休息,當下忽然開悟,道出一首詩偈:﹁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詩境的內容說明,為了明心見性,尋找善知識指點,歷經千辛萬苦,仍然無法契悟,就在放下的時候,這念心因為不在東尋西覓,通身放下,大休大歇,忽然就開悟了。
經云﹁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只要悟了現前這念心,始終安住在正念上,過去所有的業障,全部可以一掃而光。譬如千年黑暗的房子,燈忽然一開,豁然滿室光明。但是,如果失去正念,就如同把燈熄滅,又會呈現一片黑暗。因此,悟了以後,還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安住正念,安住覺性上,念念分明,處處作主。對任何好壞的境界,都能知而不著、不起貪心、不起瞋心,這就是真正安住正念。
人生在世,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正當正確,符合法律與道德良知。以學術而言,如果思想染污,不純正,不僅無法找到人生的正路,也會造成社會的問題。
佛法是覺悟的教育,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覺悟的聖者,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將實證體悟的佛法告訴大眾,使眾生也能夠契悟,從迷惑顛倒中覺醒。
在理上來看,我們不僅要拜佛,而且要向諸佛菩薩學習,研究成佛之道。佛在因地不斷的自覺、覺他、所以最後能覺行圓滿,成就佛果。所謂:﹁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佛是先知先覺的聖者,所有事情都能明達,無所不曉,菩薩是後知後覺,凡夫則是不知不覺。然而,眾生若能回復清淨的自性,覺性達到絕對,也能夠成為先知先覺的聖者︱就是佛。
覺性是人人本具的,能知冷、熱、痛、癢的這念心便是覺性。但若沒有覺悟,心起了煩惱,就成了眾生心;起了邪見,就變成魔;造殺、盜、淫,就墮落為畜生。若能覺悟改過,就可破除心中的黑暗,轉為光明。
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知道人生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必感惡報。所以拜佛一方面向佛菩薩學習,二方面是藉此懺悔心當中的過失,貪、瞋、癡、慢和疑。貪著財、色、名、食、睡,乃至於懈怠及種種不良的習性,藉著思惟佛菩薩的智慧、慈悲、反省改過,心中就會安定、平靜而愉快。
人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有種種外境,往往隨境生心,產生波浪而動盪不定,學佛的目的,就是使我們的心經得起大風大浪,在境界當中不受影響,仍能保持平安、寧靜。蘇東坡的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講的正是不隨境起伏的心境。
一個人若缺乏定力與智慧,隨境界而動,心生煩惱,常會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所以當我們能成為一個人,更要好好珍惜這個人,要好好把握這人生,好好修行。修行,是由迷轉悟的過程,在尚未達到究竟之前,可以運用方便法門加行用功。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引導學人到達究竟的前方便。
在我們還沒有開悟以前,必須修習種種善法,有了這些加行,慢慢使我們的心得到安寧,一旦因緣成熟,就能悟到清淨的自性。時時刻刻要知道保持覺性,就是﹁覺察﹂,﹁察﹂就是返照自心,檢討反省。將覺察、覺照、覺悟,應用在行、住、坐、臥當中,這念心有了過失、煩惱,馬上就知道,就是﹁覺察﹂;知道以後馬上轉化就是﹁覺照﹂;轉化以後,我們的心念就是光明的,安住在光明不動的心性上,就是﹁覺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返照。反省檢討,讓覺性時時現前。修行才能不斷提升。這念覺悟的心若能時時現前,心當中會愈來愈清淨,意念上貪、瞋、癡的煩惱愈來愈少,口講好話,身體行善事,三業清淨。
修行就是要漏盡心中所有微細的煩惱,如同把這念心擦拭得乾乾淨淨,像一面鏡子,不染絲毫的塵埃。
一般人說﹁人生若夢﹂,確實不是形容詞;因為好的念頭是一個好夢,壞的念頭是惡夢,不論好夢或惡夢都是虛妄不實的心念,都會過去。人如果離不開念起念滅的攀緣,善惡念交雜,始終是活在夢境的虛妄當中。一般人只追求身體和環境的安適,往往忽略心也要安住。所以世間上的人拼命追求聲色名利,認為這些外境都是真實的,但就佛法而言,這些色、聲、香、味、觸、法等塵境,仍離不開生滅的無常現象及心念的分別造作。譬如現在看到一個茶杯,知道是一個茶杯,這就是知。可是一般人看到以後,馬上就想到茶杯是從那裡來,茶杯的花色、形相很好,要不要買一個......一連串的念頭,念念遷流,就變成眾生了。︽大乘起信論︾說:﹁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當下這一念心沒有覺照,就隨著茶杯這境界攀緣生滅,變成六根、六塵、六識、十二入,十八界的眾生之境。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學佛的清淨身、口、意。﹁學佛的身﹂就是遵行佛的行為,行住坐臥舉止合宜,達到最高的標準。﹁學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有規矩、不惡口、不兩舌、妄言、綺語;﹁學佛的心﹂,起心動念,時時檢討反省,達到最高、最圓滿、真善美的標準,就能夠成就佛的慈悲、智慧、定力,乃至於佛的神通妙用。
修行先要看破外在的境界,不隨外境所轉,波浪自然停止。這是第一步。第二要打坐,忍心不動,無論是修數息、參話頭、中道實相觀、持咒、誦經,目的都在澄清這念心。不知道這個道理,修行就沒有方向,無法落實。
修行貴在平時,現在就要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廣積福德資糧。修善法,心不執著善法,這念心時時保持平靜、寧靜,就能得解脫。佛經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悟到這念心就是悟了道,平時用功修行的人,就能明白這個道理。
凡夫的心從早到晚,念頭一個接一個,不論善念、惡念都是生滅。念頭有生滅,人就有生死。因為心在生滅當中,身體就會跟著心理轉變。白天心生生滅滅,晚上身體雖然在休息,心仍然沒有休息,還在生滅當中,所以晚上會作夢。事實上,人始終都活在夢境當中,晚上、白天都在作夢。白天起心動念,源自於人心對錢財、美人、名利、事業......的執著,有執著就有念頭,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夢境,實實在在是如此。
平時要怎麼用功呢?首先就要看破、放下,做到心中沒有一點雜念,沒有波浪,然後進一步把心中幾十年的塵垢化掉,變成一杯清淨的水,就契悟了佛心。見到自己的本性,生死就沒有了。這完全要靠自己去努力,不努力是沒有辦法。一個念頭、一世果報,因此,起一個念頭,就是一世的果報,起兩個念頭就有兩世的果報。就貪心來講,貪的範圍非常廣泛,貪財、貪色、貪名、貪吃、貪睡都是貪。譬如看到一盤熱騰騰的點心,就感覺肚子餓了,想吃又吃不到,這時心理影響生理,想著想著,口水就流出來,相貌就變了。
佛法告訴我們要了生死,時時刻刻要把心中的煩惱化掉,保持平常心、清淨心、慈悲心、恭敬心,這些都是善念,從這上面去建立知見,轉化自己,這一世就能了生死。有人認為不要拘束即是自在,依佛法而言,養成良好的習慣,保持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行住坐臥皆能作主,去除懈怠,散亂種種習氣,才是真正的自在。
在生活中落實自在,想要真正達到無念、自在,在面對一切境界時必須作主,不起心、不動念、不攀緣、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當下這一念心,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如此就是﹁無念﹂。
超凡入聖以人為本,儒家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正,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只要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去落實,必定能達到真正自在的境界。超凡入聖以人為本,而人則以心為根本。想要達到最真實的自在、達到羅漢、緣覺、菩薩、乃至如來的境地,最初用功的起點,都不離開人道,不離當下這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