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中樹的象徵意義初探 陳繼權、黃錦鶴
摘 要
本篇文章透過宗教、文學、藝術等領域,並從佛典中提及菩提樹或樹的象徵意義之譬喻,加以呈現及剖析,進一步探究菩提樹︵象徵佛陀︶的播種、灌溉及成長茁壯的過程。筆者希望藉由這些詮釋和說明,使得佛教正法久住,佛法永續長存,末法時代不會來臨。
關鍵字:法樹、菩提樹、象徵、證悟
一、前言
樹的象徵︵symbol︶十分普遍被運用在人類文化中,在文學、藝術或宗教等的領域,常常透過樹的象徵,來表達內在不可言說的意境,在宗教上,特別是佛教,在佛典中處處可看到樹的象徵,而樹的象徵中,以菩提樹為主要。菩提樹象徵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enlightenment︶的境界,也表達了從個人有限生命走向無限生命的歷程。
在釋尊成道之前,印度文化以婆羅門教為主要的思想,而︽吠陀︾、︽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是婆羅門教的主要作品,後者是修行者們在森林中沈思、冥想的結果1。︽奧義書︾中,梵(brahman)代表宇宙的根源,強調人與宇宙合一(梵我合一論),而當時的修行者也常在森林中修行。
在中國,魏晉時代的文人,竹林七賢(阮籍、嵇康、王戎、山濤、向秀、劉伶、阮咸)常在銀杏樹下或柳樹下聚會、吟詩、歌唱或仰天長嘯。春秋時代的隱士榮殷期也喜歡在樹下,這些都是崇尚自然的文人,這些樹也代表了文人的風格。
南宋有名的畫家馬麟,畫了一幅﹁靜聽松風圖﹂2 ︵附圖一︶,畫裏的文人,坐在一棵老松樹下,側耳傾聽,畫面上當然聽不到聲音,但透過馬麟的巧安排,配合松樹的姿態,好像真聽見風從松葉中吹過的聲音,這幅圖畫是藉樹隱喻文人如松樹般堅毅、挺拔的品格。
釋迦牟尼佛生於印度當時的環境中,在林中及大樹蔭下修行,也延伸了印度修行者的風格,所以很自然地釋迦牟尼佛坐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Bodh Gaya︶的﹁畢羅樹﹂3 ︵Pipal,天竺菩提樹︶下,下定決心, 不得正覺,不起此座。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歷經魔王瑪拉(Kama-Mara)的種種挑戰,皆不能憾動其心,終於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悟道之後,菩提樹變成釋迦牟尼佛悟道的代表樹,稱菩提樹為覺樹、道樹︵法樹︶、道場樹、思惟樹、佛樹︵宇宙樹︶。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所以菩提樹也就是覺樹的象徵︱代表了從迷轉悟的覺悟歷程,同時菩提樹也是宇宙樹的象徵,代表佛陀從有限生命走向無限生命的歷程。佛典中即詳載有過去七佛之菩提樹名,如過去毘婆尸佛之波羅樹、尸棄佛之芬陀利樹、毘舍婆佛之婆羅樹、拘樓孫佛之尸利沙樹。...釋迦牟尼佛之畢羅樹,及未來彌勒下生成佛時的﹃那伽樹︵梵文 Nagapuspa︶,﹄又名龍華樹。
二、樹、自然與生命的關聯。
︽雜阿含︾經中,經常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攝舉衣缽,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從︽雜阿含︾經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開始,逐漸進入文本,佛陀出生在藍毘尼園︵Lumbini Park︶,出家後在苦行林修行六年,在菩提樹下悟道,大部份的時候都在樹下說法。在娑羅雙樹間入涅槃,這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也正是佛法裏依報與正報的相互輝映。
另有一種喬木之菩提樹,學名Tiliamigueliana,屬菩提樹科,高達十二至十五公尺,其樹葉不同於畢羅樹,末端非尖形,周圍呈波狀,果實黑色,可作念珠。相傳南朝梁時僧智藥自天竺移來菩提樹,植於粵東,其菩提樹子,表面有大圈,其紋如月,細點如星,稱為星月菩提,亦可作為佛教徒的念珠。當我們手上掛著一串星月菩提時,星月菩提象徵佛陀法身慧命是遍虛空盡法界。而如今寺院普遍栽植之菩提樹,乃屬釋尊成道之畢羅樹,而非星月菩提。
︽佛說木患子經︾4 波流離國王向釋尊求法,請益如何滅煩惱障。﹁唯願釋尊,特垂慈愍,賜我要法,使我日夜易得修行。未來世中,遠離眾苦。﹂佛告波流離國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患子,如是漸次度木患子,...。衣食自然。﹂佛以生活環境隨手可及的無患子樹5 做為佛教徒修行,轉煩惱障,使心清靜的法器,而心清靜,自然可以滅煩惱。
現在市面上有各種無患子的產品,如天然無患子洗面乳、洗髮精等...也是洗滌淨身之用,佛法真是生活化,世尊當時就能以當地的植物,再利用而淨化人心。
三、佛典中樹之譬喻
︽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6 :﹁種種色相無邊樹,普現菩提樹王下。金剛彩雲悟此門,恆觀道樹生歡喜。﹂
﹁金剛彩雲﹂道場神,所修學的法門是﹁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此地的樹是表法的意思,﹁種種色相無邊樹﹂指的是一切諸佛法。﹁普現菩提樹王下﹂一切諸佛法皆不離菩提,不出佛之般若智慧。﹁金剛彩雲悟此門,恆觀道樹生歡喜﹂,﹁金剛﹂是表般若智慧,能悟到般若智慧,能見法身道樹之長成是無盡的法喜。也就是說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怎麼會不生歡喜心。︽雜阿含經︾7 中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攝舉衣缽,入安陀林,坐一樹下......﹂。
我們把時光倒流,回顧當時佛陀說法的場景,那時的樹林︵安陀林︶或︵祇樹給孤獨園︶,就是現在的寺廟講法道場或佛學院,當時的祇樹給孤獨園就是佛陀的說法中心。
︽佛說阿彌陀經︾上亦記載阿彌陀國之淨土,皆各有道場樹(七寶樹)能演各種微妙音,說各種法。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8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9 ,寶樹說法:
﹁法藏因地,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在此經中佛陀以無量色樹喻無量的菩薩眾,而無量的寶樹能演微妙法音,如大明鏡能目睹本身面像,暗示修行次第的大圓境智,以及西方淨土是菩薩伴侶的 正報與依報皆莊嚴的環境。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以空義為主的般若經釋論中,佛陀這樣的回答:
最後因緣,無依止故;如山、河、樹木,眾生之類,皆依止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風,風依止虛空,虛空無所依止。若本無所依止,末亦無所依止;以是故,當知一切法畢竟空10 。
般若經是以法空為主的經,而此論的此品以樹喻一切萬象,如山、河、樹木,眾生皆空,了知空義,而對諸法不執著。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11 說:
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
此藥草喻品的譬喻也稱為﹁三草二木的譬喻﹂,因為霑受如來法雨的眾生,分為三草二木,以樹喻大、小菩薩和眾生的根性與機緣,而所有的眾生可藉聞、思、修而得到成佛的機會。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12 說:
舍利弗請釋尊說法華經,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真實﹂,此品五千位增上慢者離開,佛陀將枝葉喻為增上慢人,是糟糠,不堪大用;而靈山會中的大眾,去除一切多餘的枝葉,一座都是堅固的真實骨幹,是大樑大柱。
從︽華嚴經︾、︽阿含經︾、︽佛說阿彌陀經︾、︽大智度論︾、︽法華經︾等經典中樹的隱喻,可見樹的象徵意義,在整個佛陀的教典中是非常的普及和重要的。
四、樹的象徵意義
一般人普遍認為菩提樹可莊嚴道場,清淨辟邪,就如同佛舍利、佛像,皆可成為佛弟子憶念三寶的純善機緣。︽六祖大師法寶壇經︾13 說: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以樹喻法身和大圓境智。
有一次,毗琉璃王率大軍要攻打釋迦的祖國。在毗琉璃王軍隊通過的大路邊,釋尊安閑的坐在一株沒有枝葉蔭蔽的舍夷樹下。毗琉璃王聽說釋尊在此,便過來禮拜問訊。他不理解釋尊獨坐枯樹下的用意,覺得有些希奇。釋尊對他說:﹁我現在是沒有蔭蔽的人了,再大的樹蔭也比不上祖國的蔽蔭!﹂。這是非常有名的以樹象徵著國家,而樹蔭喻為子民受國家的保護。
以語言學來說,字根root相當於樹根,把他的字根找出來,則衍生其含義成樹幹,再進一步找出其家族(樹葉),如此,則對學語言是一大助益,佛法即生活,當然要能從佛典的衍生意義中活用到生活上。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所以菩提樹代表了從迷轉悟的覺悟歷程,佛陀證得的海印三昧境界,當下所有宇宙萬象一時俱現於佛陀所誕生的境界中、所以菩提樹象徵著盡虛空遍法界的佛法身;而其根源(樹根)來自菩提心,樹幹是六波羅蜜,樹枝是萬行,樹葉是善巧方便,開花是菩薩,結果為成佛,但是樹根需要土壤,所以菩薩不離眾生,﹁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14 樹根更需要水的灌溉,所以菩薩以大悲水去饒益眾生。學佛的人初發菩提心,就好比樹的生根,修六度萬行,好比長出樹幹,發出枝葉,在大悲水的灌溉下,開花結果,修成地上菩薩,乃至成佛,就如此長成一棵菩提樹,所以菩提樹代表成佛之道︵附圖二︶。
再者家族的樹根是祖先;樹幹就是父母;枝葉及種子當然就是子孫囉!如果根被挖掘,樹就不能長好而傾斜或死去;而樹皮被剝落或砍傷,其枝葉不論在水份的供給及養分的吸取,也無法正常,當然成長上無法勝過正常的樹木,在先天的不足之下,如要比別人茁壯,則需藉助外在的呵護像政府的福利政策或自己自力救助︵半工半讀︶,像榕樹的氣根一樣,向空氣中吸取氧氣及水份。在一個單親或父母雙亡的孩子身上,可以嗅出這樣濃濃的氣味。
菩提樹的家系族譜是久遠以來的諸佛之菩提樹根;樹幹就是佛;枝葉及種子當然就是佛弟子,這是法界源流,穿越綿延無盡的時空,當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證道︵附圖三︶成佛以來,其菩提種子散落在世界各個角落,有南傳、北傳、藏傳、美國佛教等,每一顆菩提樹子,代表一個淨土的世界,當地球到處充滿淨土,這地球將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星球,我們希望每一顆菩提樹子,能接受法雨霑養,長大成為菩提樹王,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將菩提子撒滿在宇宙中,如燦爛的繁星一般。
五、結語
樹的象徵意義可以延伸出這麼多的義理,如此我們在研讀經典、觀想、或觀看佛陀端坐在菩提樹下的佛像時,應更能夠深刻體驗樹、人與佛法間之脈動。時光荏冉,三千年的成、住、壞、空、變異無常,聖菩提樹的DNA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以要輾轉流傳佛法的DNA,也必然要學習各種的法門;資訊的脈動也要同步,所以才有電子網路期刊的誕生,也表示我們已進入CBETA15 的時代。
身為佛弟子的我們,想傳承佛陀的法,除多在聞、思、修方面努力,也可多種身、心的法樹,與真正的菩提樹,如果人間也能栽種天竺菩提樹、無患子、沈香木、未來彌勒下生成佛時的龍華樹和各種各類的樹,讓樹的芬多精也可使身心安寧舒暢,也可庇蔭子孫,同時含養水源,明曜的陽光下會有清涼月的舒服感,那就可以在人間創造出﹁人間淨土﹂。
1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台北市:三民,2000,P21。
2蔣勳,︽中國美術史︾,台北市,東華,1994,P150。
3佛光電子字典,菩提樹。
4︽佛說木患子經︾︵大正17,頁726上︶
5 李時珍撰,︽本草綱目︵下︶︾卷35︹無患子篇︺:﹁無患子,古名木患子,又名 菩提子,無患子。﹂台北市:台灣商務書局,民57,頁29。
6︽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大正10,頁20上︶
7 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新竹縣:正聞,第55經,頁83。
8︽佛說阿彌陀經︾,︵大正12,頁346下︶,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9 夏蓮居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會集本︾,︹發大誓願第六︺。
10 龍樹菩薩造,︽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大正25,頁289下),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釋初品中十八空義。
11︽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大正9,頁20上︶,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12︽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大正9,頁7上︶
1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大正48,頁348中︶。
14︽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大正14,頁538上︶。
15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