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正見 田博堯
佛教原本不是一個充滿儀軌和典禮的教,也不是教導靜坐,以體證神秘經驗的宗教。佛陀一生的事蹟,對多數佛教徒來說,是很熟悉的。悉達多太子離開奢侈的皇宮,過著漂泊的出家生活,追求心靈的解脫。在多年嚴格的修行之後,他在菩提樹下禪觀時,終於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當佛陀禪定中起來,他走到波羅奈國1 。在其大城西北的鹿野苑,他第一次教導五比丘,他所發現的永恆快樂之道。佛陀最初的信息是簡單而深刻的:苦行和樂行的生活都不能帶來快樂,只有避開這兩種極端,實踐中道行,才能導致內心真正的和平,開展慧,和從生活的苦難中完全解脫。
佛陀的信息傳統上稱為四聖諦。四聖諦的最後一項道諦,提出八種到達快樂的步驟。佛陀教導我們,要培養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見、正精進和正念,重複地出現在每一個步驟。這是八正道的要點。所有的正道是交互作用的,但是如果沒有強大的應用正見、正精進和正念,任何正道的步驟都不能發生適當的功能。
你走在佛陀的正道上,帶著覺知的注意到日常生活的每個層面,繼續朝向身心更大的健全而努力,和運用適當的理解。當你的心沉澱下來時,內觀開始生起。
當你生活的一部分或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清晰時,一些內觀覺得像是溫和的﹁喔!﹂,原來如此。其他內觀覺得深入的,好像整個地球已經被你的新認識所震動。那也許是一種解放感,和緊跟著一種能夠持續幾小時或甚至幾天的幸福感。這些美妙的經驗仍然不是覺悟。它們只是暗示無上正等正覺也許像什麼。
但是,當所有八正道的因素都在適當的地方,這樣的時刻隨時可能來到。戒是完美的;定是深入和強大的;心是光明和清楚的,沒有任何煩惱現前。然後,你可以有一個更深入的內觀---在每一方面,所有的經驗是非個人的和無常的。沒有東西是值得執著的。在那個時刻,你所有的懷疑消失,和你見每件事情的方式改變。
從那時候起,你走在整個新層次的佛陀正道上。在這點之前,你應該已經有一個好的、清楚的、知性的瞭解正道的所有部分合在一起的方式。稱為﹁世間﹂八正道的層次,在那個深入的內觀之後,你的瞭解到達一個較高的層次,稱為﹁出世間﹂八正道的層次,你用最高的信心前進。你知道,無論如何,你將到達你的目標。
我們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知道為什麼要做它。所以佛陀將正見列為走向快樂的第一步。他要我們瞭解,佛教大道不是一些抽象﹁承諾是好的﹂概念,以致我們能得到一些報酬;也不是我們必須遵守一些神秘的行為法典,或去隸屬一個秘密的派別。
反之,佛陀之道是依普通常識,和依小心的觀察現實為基礎。佛陀知道,假如我們張開眼睛,並小心地檢視我們的生活,我們將瞭解我們所做的選擇會導向快樂或不快樂。一旦我們徹底地瞭解這項原則,我們將會做好的選擇,因為我們的確是要追求快樂的。
依佛陀的解釋,正見有兩大部分:世間正見和出世間正見。
一、世間正見:正見因果
佛教的戒律基礎是,依不正確的方式去作為,將導致不快樂的結果,而依正確的方式去作為,將導致快樂的結果。這個簡單的因果原則是,佛教徒所稱為業的一個層面。
不正確的行為,有可能帶來暫時的快樂:例如,一位毒販很高興於他所買的新車,或當你自以為是地滿足於使傷害你的人痛苦。但是,佛陀指出,錯誤的行為終究導致傷害。我們自己的觀察,證實這個真理。有些傷害也許不是明顯的,諸如罪惡感和後悔的心理痛苦。其他傷害也許不是立刻顯現的。佛陀解釋,對一些人,正業和邪業的結果,可能發生在遙遠的未來,或甚至超越這一生。
你也許會以為:﹁我不擔心來生,我只是要這一生我所能得到的。﹂佛陀勸導我們考慮這些可能性:即使沒有來生,做健全的事情,將帶給我這一生快樂和問心無愧。假如結果是死後有來生,我將加倍地得到報酬---現在,和未來又一次。另一方面,假如沒有來生,用不健全的方式作為,將使我這一生覺得痛苦和罪惡。假如結果是,死後真的有來生,我未來將再一次受苦。所以,是否有來生,放下不健全的業,並培養健全的業,將保證我們的快樂。
我們一旦知道,我們的身、語、意業是一個因,不可避免地導致現在或未來的一些果,我們將自然地要力行會導致正面結果的身、語、意業,而避免那些會導致消極結果的身、語、意業。瞭解到因總是導致果,幫助我們接受過去行為的後果。它也幫助我們,聚焦在做一些能夠導致未來更快樂的選擇。
正確的行為是那些創造快樂的因,諸如以慈悲為動機的行為。任何來自於並非當下充滿貪、瞋、癡的心的作為,將會帶給作者和受者快樂。所以,這樣的行為是正確的和適當的。
例如,假設你持續對所有人培養布施和慈心。這種善的行為是一個因,結果呢?你將結交很多的朋友,很多人將會喜歡你,你會覺得放鬆及和平的。你周圍的人也許是生氣和不快樂的,但是你不會。
你的積極行為已經產生兩種立刻的結果。第一是內在的:你覺得如何。因為你一直持續地布施和慈心,而且已經反省你的布施和慈心的行為,你的心是和平及快樂的。第二是外在的:其他人感激和關心你。他們的關心的確是快樂的,但是比起你如何感覺,是較不重要的。因為外在的結果,是依賴其他人的回應,它們是比較不可靠的。
我們一旦瞭解這個原則,它的相反也變得很清楚。佛陀指出,不正業有十種,因為它們總是不可避免地帶來苦難。身業有三:殺、盜和邪淫。語業有四:妄語、兩舌、惡口和綺語。意業有三:貪、瞋和邪見。
這十種業的意義為何,和我們如何能避免它們,在八正道稍後的步驟有詳細地解釋。然而在我們甚至能夠開始走在佛陀之道前,我們需要足夠的基本瞭解,去認識這十種不正確的業,因為它們會帶給作者和受者很深的痛苦。
不造作這十種業,不是一種命令式的戒規,它是來自於正信而去遵行的自願的原則。沒有人能強加它們在你身上。你必須從你自己的經驗,和從你觀察別人的經驗,親自去發現這些行為是否會導致正面或負面的結果。你的經驗將告訴你,不正確的行為會帶給你自己和別人身心的痛苦。
再者,人們會犯這樣的惡行是,因為他們的理解是錯誤的,和他們的心已經被貪、瞋、癡所污染。事實上,任何業行,若來自於充滿貪、瞋、癡的心,都會導致痛苦,所以是不正確的。
佛教的道德是基於因果律的理性行為。關於因果,你必須對自己說謊,才會有錯誤的作為。你的行為愈壞,你的謊言必須愈大。假如你審慎地以違背業果的基本真理的行為,來餵食你的妄想,你將如何體證深入的內觀和解脫呢?假如你從事於嚴重錯誤的行為,你將不會從佛陀之道中得到很多清澈-----更不用說解脫----的內觀了。你必須擁抱這種道德,那是基礎的。
念處禪定,增加覺察不道德行為的嚴重後果。禪修者清楚地體驗不健全的身、語、意業的痛苦結果,並迫切地感覺放棄它們的需要。
你單獨是你未來的作者,經驗教導你如此。你的行為不是一種不變的自然律。在每一刻,你有機會改變你的身業、語業和意業。假如你訓練自己,覺知你所做的,而且問自己,是否它可能導致正面或負面的結果,你正指導自己在正確的方向上。
重覆的善意,能產生一種有力的內在聲音,使你走在正道上。每當你陷入不快樂的循環中,它將提醒你----你能脫離那個圈套。定期地,你將能一瞥自由是像什麼。你藉著正面的方式作為和放下痛苦,來使得這種願景成為真實。
因此,道德----界定為﹁依照真實的作為﹂----是所有心靈進步的基礎。沒有它,佛陀之道上沒有東西能減少痛苦。
二、出世間正見:四聖諦
佛陀第一次說法,教導四個觀念:苦、集、滅、道。﹁苦﹂指的是,我們在生活中覺得不快樂。﹁集﹂是這種不快樂的理由:我們不受規範和執著的心。﹁滅﹂是佛陀承諾,藉著根除我們的執著,我們能結束苦。﹁道﹂是為了到達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採取的八個步驟。
從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說法,到他入涅槃為止,四十五年的說法期間,佛陀解釋這四個觀念的次數難以計數。他的目的是要確定,這些基本觀念能夠被不同的心靈成長階段上、不同根性的人所瞭解。
在一個場合裡,他把生命的苦難比喻為一種包袱,來解釋苦。我們由於抬起這個包袱而引起苦。放下這個包袱,我們就能結束苦。道告訴我們,如何使我們自己放下包袱。另一次,他稱苦是病。佛陀像一位醫生,診斷病的原因。病的痊癒靠大醫王的治療。道是他開給我們治病的藥,使我們康復。
︵一︶正見苦諦
佛陀的第一聖諦告訴我們,苦是不可避免的。你也許懷疑:﹁在現代世界中,這麼多的發明已使我們的生活更舒適,這種苦的教導相關嗎?在佛陀的時代,人們遭受疾病和自然災害的苦。但是我們目前的科技知識,不是允許我們去做我們所要的事、去任何我們希望的地方,和製造任何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嗎?﹂
是的,不管我們現代的生活,也許似乎多容易和多安全,苦聖諦尚未改變。它在現在與在佛陀的時代,是一樣的相關。在過去人們是苦,我們現在也是如此。
我們可以依不同的情況,用很多名字,稱呼佛陀的第一聖諦:苦,緊張,憂慮,恐懼,擔心,沮喪,失望,生氣,嫉妒,被放棄,神經質,痛,或壓力。所有的人,不管他們在何時或在何處,都會遭遇這些問題。
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可能生病。我們也許會與所愛的人分離。我們也許會喪失我們所擁有的,或被環境所迫,去容忍我們所輕視的情況。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兄弟和姊妹,鄰居和朋友,社區和國家,為了財富、地位、權力和邊境,全都在爭吵。這些問題有一些是由貪所引起,有一些由瞋所引起,其他則由癡所引起。所有的它們,都與我們的世界----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環境----和我們自己的條件有關。
認知這些問題的不可避免性,激發我們內心的痛苦。如實地承認它們和接受它們,而不責備別人,是佛陀第一聖諦的本質。佛陀告訴我們,要走向快樂,我們需要用穩定的情緒和平靜的心,直接注視苦,不要生氣,或覺得沮喪或悲觀。我們必須率直地看我們的困境:每一個生命的經驗,會帶給每一個未覺悟的人,某些程度的苦難。
苦也許是十分微妙的,也許是一種潛在的微妙不安。它或許是更明顯的,一些更強烈地執著一個人、所有物或意見。它都依賴我們有多少貪、瞋、癡,以及我們的人格和過去的經驗。
例如,思考兩個人目擊相同的事件,但是有完全不同的印象。一個人發現,這個事件是快樂和宜人的;另一個人發現,它是恐懼和可怕的。快樂和它的相反,都是心所造的。我們的心創造我們的生活經驗,而我們的心也因為它們,而享受那些創造或受苦。那是為什麼佛陀談到,我們在這一生創造天堂和地獄。
直到我們證得覺悟,很多種的經驗會使我們所有的人非常的痛苦。以下就生命的循環、變化和無法控制我們的生活三方面來探討。
、生命的循環
人類不可避免的生命循環----生,老,病,死----引起痛苦。
︵ ︶生
嬰兒出生時,在他們的臉上,並沒有微笑。當我們成長時,我們最初迎接這個世界的哭叫,變成較少聽到。我們可以說,它繼續在我們的餘生,變成內在的哭泣,我們為許多加崙的牛奶,許多噸的食物,許多尺碼的衣服,許多平方呎的土地蓋房子、學校和醫院,許多樹做成書、紙和傢俱,許多藥丸治各種疾病,許多愛我們的人,許多方法填補我們的需求而哭泣。假如我們並未出生在一個苦的世界,所有其他的苦將不會存在。隨著每一個嬰兒,不快樂似乎也出生了。
由於出生的結果,社會整體也受苦。當地球的人口增加,我們的空氣、水和土地的污染,也驚人地成長。隨著這麼多人要餵飽,資源被用盡了,在地球很多的地方,發生饑荒。更多的森林被清除,來建造道路和房子。過度擁擠的生存環境,助長可怕的疾病散佈。這只是一些例子。你無疑地可以想到更多。
︵ ︶老
老化的過程也帶來苦。我們可能忘記在孩童時期,對新環境和新老師的調適,但是我們能夠記得,我們青少年時,對身體和情緒改變的難以調適。在成年時,我們必須時常在與現存關係充分自在之前,調適新工作、新關係、新科技、新疾病和新社會環境。對每一階段的生活來說,不舒適的改變似乎是普遍的。
當我們變老時,對改變的調適問題,變得更明顯。失去我們年輕時所擁有的健康身體,是痛苦的。我們知道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希望它不會發生,以致我們受苦。
當佛陀說,老化引起不快樂,他真正地談論成長和一般的衰退。我們知道,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正在衰退或死亡,新細胞不斷地取代它們的位置。每一個心的狀態也消失,而新的心的狀態生起。最後,這種衰退和變化的過程使身心變弱,導致我們的死亡。
︵ ︶病
疾病很明顯是苦的另一個原因。每個人都知道生病是多痛苦的。疾病真正引起兩種痛苦:疾病的恐懼和它的直接經驗。因此疾病是憂慮的繼續來源;當我們生病時,它引起痛苦;當我們健康時,它引起恐懼。
人們一般以為痛和苦是同義的,但是它們並不是。雖然你不能避免受傷和疾病的痛,但是要避免由痛而起的苦是可能的。當你逐漸較少執著你的身體感覺一種特別的方式;當它感覺不同時,你變得較少苦。例如,當提婆達多丟一塊石頭,並傷害佛陀的腳時,佛陀感受痛。但是因為他瞭解痛的性質,他並沒有像普通人般的受苦。痛的覺受通常是可以處理的。苦於﹁是什麼﹂,是更深入和更難於克服的。
︵ ︶死
在生命的循環中,第四種苦的形式是死亡----不只是死亡的時刻,而且也是導致它的每件事情。我們都怕死,而且擔心我們如何和何時可能死。我們也知道,當我們死時,我們將留下每件東西。我們能夠忍受那樣嗎?當所愛的人死時,我們能夠持續很多年,甚至永遠感受震驚、痛苦和失落。
但是這種生命循環的苦,並不因死亡而結束。佛陀教導,死亡不會結束苦的循環。當接近死亡時,一生經歷很多的人也許會說:﹁我不要任何這些。﹂但是那樣唯一的願望,也不能停止生命的循環繼續下去。只要我們無知於現實的真正性質,這個生命會連接到另一個生命。只要貪、瞋和癡存在於我們的意識,無止境的再生----過去、現在和未來生命的循環----將繼續。
在那個循環中,我們所提到的苦,一再發生。所有這些經驗的能量,像是我們從生到生經歷無數次再生所攜帶的背包。在每一次新生命中,它裡面的東西簡單地被轉移到新行李袋。當我們死時,沒有物質的東西跟著我們走。然而,那個相同的能量背包----所有這一生和過去生心的活動、有意志力的言語和行為的印記----不僅與我們同行,而且真正啟動新的生命。
直到我們已經空掉我們的背包----直到我們已經耗盡我們無數生中經由貪、瞋、癡所創造的結果----我們不能逃避永久的死亡和再生的循環。我們能使用這些思想,啟發我們,在這一生中,儘我們所能努力實現永遠解脫的快樂。
我們已經提到貪和瞋是我們行動強大的動機,但是佛陀對於癡的意含是什麼呢?為什麼它對於我們感覺的苦是如此重要呢?癡在佛教的意含中,是﹁不知道﹂----如同不知道佛陀所說四聖諦的意含----,以及﹁錯誤的認知﹂----以為我們瞭解這個世界運作的方式,而實際上是不知道。
不知道苦聖諦,我們以為一份新工作、一棟新房子或一位新伴侶,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不知道我們的語業和意業的能量從今生到來生,是如何與我們同行,我們允許貪、瞋、癡和嫉妒去鼓動我們。不知道簡單和有紀律的生活、善知識、靜坐和覺知的抉擇我們經驗的真正性質,將帶給我們今生和來生的快樂,我們做了數百萬個藉口,不從事這些正面的活動。
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的無明。在一個佛陀對於現實的本質特別深入的教導之後,佛陀的侍者阿難對他說:﹁世尊!它是美妙的,這種緣起法如此深奧是奇妙的,而且它似乎是如此深奧的。然而,對我來說看來是夠清澈的!﹂佛陀回答﹁不要那樣說,阿難!不要那樣說。這緣起法是深奧的,而且看來是深奧的。﹂︵︽長部︾第15經︶2
因為阿難的無明,他對佛陀教法的瞭解是不完全的,以致他當時不能證悟。像阿難一樣,我們的無明使我們在生命循環的很多苦裡輪迴。
、變化變化
變化也使我們苦。不論我們做什麼,變化使我們與我們所愛的分離,而且給我們的是我們所恨的。死亡和距離把我們與我們所愛的人分開。朋友搬走了。伴侶拒絕我們。這樣的分離,傷害很大。失去我們執取的任何事情,使我們生氣和傷心。即使一些不重要的東西破掉或失去了,也能使我們痛苦。
我們不僅失去我們所愛的事情,我們繼續被我們希望不存在的人們和條件----至少不是這裡,不是現在----所挑戰。日復一日,我們與我們不喜歡的人生活或工作在一起,引起很多的不快樂。即使我們不能控制的一些事情,像天氣,也使我們苦。當天氣酷熱和黏溼時,人們抱怨。當天氣下雨和清涼時,人們也抱怨。當天氣乾燥時,他們抱怨他們的皮膚或鼻子受影響。當天氣冷時,他們抱怨他們害怕在雪地上滑倒。當天氣完美時,他們抱怨他們沒有時間享受它。
當我們環視我們的周遭,很清楚地,存在的每件事情引起苦。為什麼這是如此呢?事實上,世界上每件事情的存在是原因的結果。氣壓、風和溫度的變化是下雨的原因。一棵樹是由一粒種子所生起,它從種子,長出來,陽光、土壤和水分滋養它。我們的生命也是因緣的結果----父精母血的因,加上我們過去生所累積的能量印記︵業識︶的因。
佛陀稱這些和其他由因所生的事情﹁緣起的事﹂。他解釋,所有緣起的事有三種特質:
第一,它們是無常的。經過一段時間,每一件事情----山和蜉蝣,藥蜀葵和微晶片----都會破裂、變化或死亡。
第二,它們是苦的。因為這些變化,所有緣起的事情,都是苦的。如我們所曾看見,每一件變化的事情能夠生起苦。
第三,它們是無我的。所有緣起的事情是無我的。
無常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是暫時的這個事實,不是問題。反而,是我們對人和事情的執取,使我們不快樂。譬如說我們有一件我們非常喜歡的新夾克。在只穿幾次之後,我們在夾克上沾上了未乾的油漆,或我們把它鉤破了,或我們把它遺失在公車上,我們覺得很懊惱。
一件被弄壞或弄丟的夾克,當然不是大悲劇,而且我們很容易能替換它。但是,假如這件夾克是來自於我們所愛的人的一件禮物呢?假如我們購買它,是紀念一個特別的生日、週年或旅行呢?我們真正執取它,它的失去或損害,使我們深深地感傷。
有時候人們會心煩意亂,當他們聽到像這樣的討論:﹁快樂如何?﹂他們問:﹁為什麼我們不談論它?為什麼我們不談喜悅、高興和愉悅,反而全部時間都在談苦呢?﹂
答案是變化。因為無常,任何喜悅、快樂或愉快的事情,不會保留如此。做為聰明而成熟的人,我們必須談論真正發生什麼事,而不要心煩意亂。我們必須正視這種由變化所引起的苦,和承認它。為什麼隱藏它,並假裝每一件事是樂觀的呢?
當我們正視變化時,我們可以開始看到它也有一個上升面。我們能依賴這個事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論存在什麼條件都會變化。事情也許會變壞。但是他們也可能改善。因為無常,我們有機會學習、發展、成長、教導、記憶和做其他正面的改變,包括修行佛陀之道。假如關於我們的每件事情,都是牢不可破,這些改變將是不可能的。未受教育的人將永遠未受教育。窮人和飢餓的人,將一直是貧窮和飢餓。我們將沒有機會,結束我們的貪、瞋或癡,以及它們負面的後果。
我們瞭解無常和它所招致的苦,無我又是什麼呢?無我與變化有什麼關係呢?佛陀教導,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和眾生真正是無我的,因為它們總是在變化的。我們和我們周遭的每件事情,都不是靜止和永久的實體。我們不能在宇宙裡,將﹁我﹁和﹁我所﹂的標籤,貼在任何事物上。它都變化得太快了。
隨著我們變化的色,和變化的受、想、行、識、習性和意向,我們如何能指向一些東西而說:﹁這是我所﹂或﹁這是我﹂呢?即使﹁這是我﹂的想法或信念,立刻變化。為了方便,我們可以說:﹁我在這裡﹂或﹁這屬於我﹂,但是我們應該聰明地說這些話,而不要被愚弄成以為,它們意含一個不變的實體,﹁我﹂的存在。物質的客體也不斷地變化。我們可以使用傳統的標籤說﹁這是一張椅子﹂或﹁這是一隻黑猩猩﹂,但是這些標籤幾乎不能適合,我們所經驗的變化的現實。
反而,我們和每一件其他的事情,都是在過程中,都是在不斷的生滅、成壞的變遷中。關於我們的世界或我們自己,沒有一件東西是個別的或持久的。觀察你的心一分鐘,你就會瞭解這個意思了。記憶、情緒、思想和感覺,在意識的銀幕上迅速地飛過,以致我們幾乎不能抓到它們。所以,心去執取任何這些經過的影子,或用憎恨推開它們,是沒有意義的。當我們覺知的注意是快速和尖銳的,如它在深禪定的狀態,那時我們能很清楚地看見這種變化----如此清楚,以致沒有留下任何空間,去相信一個自我。
當有些人聽到無我的理論,他們感到沮喪和失望。有些人甚至變得很生氣。他們錯誤地推斷,生命沒有意義。他們不瞭解,過一種沒有自我意味的生活,是最快樂和最有意義的。
對這些人來說,要接受無我觀是很難的。然而,只要你保留自我的觀念,你將覺得不舒服、冷酷和執著的,人們將發現你的自我本位的自己不快樂。當有些人不同意你的看法或因事責備你時,當事情使你沮喪或不如你意時,和甚至當有人提供你建設性的批評時,你會心煩意亂或生氣。正確的瞭解這種無我觀,你將感覺放鬆和舒適的。你將很容易與任何人相處,你將不會覺得比別人多少更重要的,你將很容易適應任何狀況,每個人也會覺得在你周遭很舒適的。
藉著真正體證無我,不論你到那裡,不管人們待你好或壞,你能夠感覺快樂和舒適的。不要讓這種教法使你沮喪,也不要讓它使你生氣。
現在,我們必須知足於聰明地嘗試接受這種觀念。然而,當我們繼續修習念處時,我們能期盼,有一天我們將直接地覺察所有現象是無我的。當我們體證諸法無我時,對我們而言,由於變化而產生的不快樂,將永遠結束。
佛陀和其他已經證得覺悟的人,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佛陀是完全免除﹁我﹂的觀念。當然,在佛陀大徹大悟之後,他繼續住在社會裡。為了傳統的目的和使得溝通容易,他繼續使用傳統的術語,諸如﹁我﹂。假如你這樣做,也是沒有問題的。你駕照上的名字也許不是一種絕對精確的標籤,你永久身分的保證,但是為了日常生活的習慣,它是一種方便的頭銜。
但是當念處引導你去理解,事實上,你一直熱忱保護的﹁自我﹂,是一種幻想---- 一股經常變化的覺知、情緒和身體的狀況,而沒有永久或固定的身分----如此一來,將沒有﹁你﹂,附著在這個世界無常的事物上,所以你沒有理由苦或不快樂。
、無法控制我們的生活
假如我們真正地控制我們的生活,我們將沒有苦的理由。但是我們並沒有控制。反復地,我們並未得到我們所要的,和我們得到我們所不要的。
我們要完美的工作、辦公室、上司和薪水,而且永遠繼續著,但是它們會變化,和我們對為什麼或什麼時候沒有發言權。我們要保有我們所愛的人,但是不管我們多緊密地黏著他們,有一天我們仍會分開。為了保持健康,我們吃草藥和維他命、健身和注意飲食,但是我們仍然會生病。我們要保持年輕力壯,並希望年老只發生在別人身上,但是幾年過去了,我們發現我們的身體大不如前。不論我們在什麼理想的情況,我們自然地希望抓住它。但是我們無法控制無常律。每一件存在的事物都要遵守這個定律,我們沒有辦法去對抗它。
我們絕不想要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也是痛苦的。你被一隻蜜蜂刺到。你喜愛的電視節目停播了。你的車子被人破門而入。你失去工作。你所愛的人得到癌症。你寶貴的結婚照,或棒球備忘錄,在一場火災中被燒毀了。你的小孩發生意外,或涉及毒品。醜聞,責備,羞恥,失敗,飢餓,你丟了東西,失去所愛的,身體衰弱----如此多壞而不想要的事件,發生在我們及我們希望保護的人們身上。我們對任何這些事情,卻無法控制。
﹁沒有關係!﹂你也許會說:﹁已經足夠了。﹂但是在這個圖形上,還有一片。假如我們仔細觀察,我們能看到,即使讓我們的希望實現,也是苦的。
譬如說,你希望有一棟美麗的房子。於是,你買了房子。看你必須經歷的煩惱:你必須付貸款,繳稅,保護它,使它安全,買保險,裝飾它,修理和維護它。然而,你在家的時間不多,你一大早去工作。在晚上,你也許赴宴會或是看電影,回家睡五或六小時,然後你再出門。這間房子無疑是很大和很美的。你繼續付帳單,剪草和修理屋頂,並清掃車庫。你已經得到你所想要的,但是你快樂嗎?
看另一個例子。一位男孩喜歡一位女孩,而她也喜歡他。每一個人都很努力去吸引對方。但是從他們開始他們的關係那一刻起,他們心懷恐懼。他害怕她會移情別戀另一位更英俊的人,她害怕一位更有吸引力的女人將偷走他。嫉妒,懷疑和擔憂。這是快樂嗎?所以,有人說人生只有兩個悲劇:得不到一個人所想要的,以及得到它。
、真實的覺知
佛陀嘗試要說明清楚,對不知不覺者來說,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會帶來苦。他列舉包括現實每一個層面的﹁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指所有物質的存在----包括身體和透過感官所接觸的東西。
其他的四蘊涵蓋所有心的經驗。在列出會招致苦的所有東西的清單後,佛陀說:﹁簡言之,這執著五蘊是苦。﹂︵︽長部︾第22經︽大念處經︾︶3
為什麼苦完全觸及我們生活的每個層面呢?如佛陀所解釋,我們的苦來自於我們如何覺知和思想我們所經驗到的。這如何運作是很微妙的。
我們知道,我們透過我們的感官,去覺知這個世界。透過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五種感官,我們看、聽、聞、嚐和觸。佛陀也提及第六感官,意根,因為我們的意根也能夠覺知觀念、思想、內心的圖像和情緒。
我們感官所真正覺知的是粗糙的經驗資料,或就意根而言,內心的經驗圖像---顏色、形狀、大小、強度、音調、硬度和粗細。當然,我們知道,依照覺知者內心和感官的狀況,覺知能因人而異。有重感冒的人也許味覺和嗅覺就比較差。一個聽力受損的人,也許聽不見低調的聲音。所以,覺知是主觀的,依賴這個人覺知的機能。
我們知道這些不同,但是我們的心欺騙我們。它使我們相信,我們的覺知是穩固和可靠的。它鼓勵我們視為當然,我們注意的品質真正是我們正在注視的事情的一部份,而不是一直變化的條件的結果,包括我們自己感官變化的條件。
不只是這樣。在我們覺知一些事情之後,不論它是什麼,我們的心立刻分類或判斷,並把事情或經驗,放進三個箱子之一。第一個箱子被貼上樂受的標籤----剛出爐的新鮮麵包的味道,小提琴協奏曲,光彩的日落。第二個箱子裝著苦受----回憶親人的死,頭痛,警笛的鳴叫聲。第三個箱子是捨受----所有那些有關於我們有中立反應的事情和經驗。
當然,因為我們的心不能完全免於貪著,我們執取快樂。因為瞋心,我們推開痛苦。因為愚癡,我們忽視不苦不樂,而且我們認為所有的對象----樂的、苦的或不苦不樂的----是永久的,是擁有一個自我的,是能夠給我們永遠的快樂,或引起我們永遠的痛苦。
佛陀是這樣解釋這種被誤解或不健全覺知的後果:﹁眼根和色塵為緣,產生眼識。此三和合是名為觸。以觸為緣,產生覺。一個人所覺的,便有想。一個人所想的,便有思。一個人所思的,便有念。以念為基礎,受到念影響的覺知和注意,困惑一個人眼睛所可認知的過去、未來和現在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中部︾第18經︶4
另一方面,真實或健全的覺知既不會執著,亦不會推開。它如實地覺察無常、苦和無我。當我們用健全的方法覺察這個世界時,我們培養健全的思想。真實的覺察是強有力的治療。假如我們能如實地見到客體和人們----為無常、苦和無我----我們覺知的事情,沒有能使我們不快樂的。
真實的覺察是念處禪觀的目標。﹁真實的﹂意指,不從有關我們自己和我們的世界不愉快的事實跑掉。
透過念處的覺知,我們學習真實地看存在,它並不總是美麗、愉悅或快樂的。我們看見生命是痛苦和快樂的混合。我們注意到一出生時,身體或內心的苦,並看到它如何生起。我們也觀察到,它停留多久和它如何消失。念處禪修像一根避震器般運作。假如你變得習慣於面對日常生活的苦,而且知道它們是自然發生的,當你遇到困難或痛苦的情境時,你將勇敢和平靜地面對它。當我們能注視苦的面貌而不畏縮,我們將能夠認知真正的快樂。
︵二︶正見集諦
佛陀的第二聖諦告訴我們,我們苦的原因是欲望,也可稱為執著、貪心或執取。它是什麼----美食、親近的朋友、高尚的心靈目標---似乎沒有關係,假如我們執取,我們將覺得苦和受苦。
欲望從那裡來呢?最明顯地,它來自於身體的衝動----活著的欲望,食、衣、住、溫暖、多樣性和快樂的欲望。人類生而有欲望;動物也生而有欲望;即使植物似乎有一些欲望,因為它們朝向太陽,以取得光明和溫暖。另一個欲望的來源是社會條件----所有那些我們學自父母親、家庭、朋友、廣告和書本的觀點和價值,影響我們去相信一些事情是好的,而另一些事情是壞的。
最強烈的欲望是基於樂受的那種。生命透過我們的每一個感官,提供我們無法抵抗的快樂。以眼睛為例,你的眼睛是宜人和快樂的。眼識也是宜人和快樂的,視覺的對象,眼睛的接觸,我們所看見的感受,視覺的認知,渴望視覺的事情,它們的思想,審慎考慮,幻想等也是如此。類似地,宜人和快樂的覺知,來自於耳、鼻、舌、身、意。每一天,你有機會透過你的感官,涉及宜人和快樂的對象。然而,你並不快樂。
在佛陀的第二聖諦中,他要我們認知,我們執取感官的快樂,對我們的快樂是危險的。他把感官的快樂,比喻為把無肉的骨頭,丟給一隻飢餓的狗。雖然這隻狗咬骨頭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骨頭從未滿足牠的飢餓。反省起來,你會發現,你也像是那樣。不管你有多少感官的快樂,你仍然渴望更多。
多少馬鈴薯片是足夠的呢?多少顆巧克力呢?你必須玩多少電動遊戲或你必須讀多少小說,才能滿足你的渴望這種經驗呢?多少酒或毒品呢?有時候,人們整夜宴會,一直到他們昏倒。他們得到足夠的嗎?你總能想起一些你從未嘗過的快樂事情。
佛陀也把感官的快樂,比喻為在刀鋒般尖銳的劍刃塗上了蜂蜜。為了品嚐蜂蜜,人們願意冒很大的危險。我們都能想起人們為了尋求快樂而傷害或甚至殺害他們自己的例子。飲酒、毒品、冒險的旅行和危險的運動,導致很多人遭受嚴重的痛苦。
再者,感官的快樂不會持續。快樂像一場夢,飛逝而去。它們很快地從你身邊溜走,除了你的感覺和記憶,沒有留下任何持續的東西。它們像借來的東西,你不能保有。你對快樂的執著愈多,當時間、變化或情況不可避免地奪走它,你的傷害就愈多。
欲望來自於樂受和苦受。當快樂生起時,有執持它和使它永久的欲望。當痛苦生起時,有拒絕它或避開它的欲望。因為你的執取樂受,和嫌惡苦受,你不斷地尋求使快樂永久或拒絕不快樂的經驗。一旦你找到完成這個目標的一些事情,你變成偏見和先入為主。心的狀態使人執著。為了保護或執持他們所有的,人們願意說謊、虐待或侮辱別人,或甚至拿起武器去捍衛他們所相信是他們的。
欲望也導致內心的痛苦。由於與所謂快樂的----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生起的受,人們思想並合理化、理論化、哲學化、推論和觀念化。他們執持錯誤的見解和信仰。回憶過去快樂的覺知,他們甚至虛構更多渴望的思想、信仰和理論。
有些人變成如此著迷於他們的欲望,以致他們希望再生,再享受所有快樂的事情。其他人因為他們曾有不愉快的經驗,渴望不要再生。﹁這是它,﹂他們說:﹁一生是足夠了,我不需要再多。﹂
實際上,欲望來自於無明----無明於沒有事情會持續,和無明於欲望創造不舒適。當感官接觸一些快樂的事情,無明的心發展執持它的意向。反之亦然。當感官接觸一些不快樂的事情,無明的心發展逃脫的意向,並避免它。因為這些意向,人們不顧結果,從事於不正確的身、語、意業。因為欲望,人們扭曲現實,和避免為他們的行動負起個人的責任。
佛陀關於因果的教法明白地表示,接受我們行動的責任是個人幸福和實現的基礎。否認你的缺點,為你的不舒適而責備這個世界,使你陷入不快樂的困境。壞的事情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只要你為自己的問題怪罪父母親或社會,你給自己一個不去改變的藉口。一旦你為自己的情況負責,即使別人也曾助長它,你開始向正面的方向移動。
我們扭曲現實,並至少用三種方式原諒自己,以避免為我們的行動負責。
第一、我們以為我們的不快樂,是由外在世界所引起。結果,我們向外運用我們所有的能量和心力。我們全神貫注,有時候甚至著迷於嘗試為我們周遭的人解決問題,好像他們的完美會帶給我們痛苦的消除。或我們嘗試去矯正社會,以為糾正社會的弊病將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當飢餓、戰爭和污染被消除,我將是快樂的。﹂
渴望改善社會,當然是值得讚美的。我們看見苦難的人,我們覺得同情,所以我們採取行動去減輕他們的苦。但是我們時常不瞭解,當我們嘗試解決別人的問題時,我們只是暫時忘記或壓抑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的藉口:有如此多社會的錯誤需要被處理,我們沒有時間改善我們自己。
在現實中,我們也許缺乏誠實和勇氣去檢查我們真正的意向。涉及社會行動的人們也許很有悲心和服務心,但是我們之中的一些人卻不能承認我們真正的動機。我們都知道,幫助較少幸運的人,能夠給我們一種權力感;這是我們與不依賴我們的人一起工作,所不能得到的。權力的欲望是一種基本的本能。要瞭解我們為別人所做的有多少源自於這個欲望,需要更多的誠實。認識我們行動背後的意向,能幫助我們聚焦在極重要的工作,即在我們嘗試幫助別人前,把我們的房子整理得井然有序。
第二、堅持我們沒有問題。我們聚焦在我們自己的目的和快樂,很少關心我們所做的如何影響別人。在內心深處,我們也許相信外在的世界是不重要的,在某些方式甚至是想像的。假如我們能聽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將聽到自己說:﹁只有我存在,只有我所關心的是重要的----其他事情都不重要。﹂
我們都能想起,公眾人物宣佈某些價值,而私下卻採取行動違反那些價值。
這些人聚焦在幫助他們自己。有些誠實的人承認,驅使他們的欲望是財力上的成功、權力或名氣。仍然,他們已經發現一種避免為他們的行為後果負責任的方法。他們愚弄別人去以為,他們所追求的個人目標比其他事情是更重要的。他們騙自己去相信,假如他們達到他們的目標,他們將是快樂的,不論在這個過程中,誰受到傷害。
第三、簡單地逃離它們。我們全都如此做。看電視或奇襲冰箱尋找巧克力冰淇淋,是典型地避免誠實的自我反省的方法。你哄你的身心緩和及放鬆,然後你上床。除了愈來愈老,及愈來愈胖外,其他沒有改變。挑戰是有勇氣去問為什麼。
在一個時候,或另一段時間,我們都曾放縱於這些逃避責任的方式,它們也給我們一些暫時的慰藉,一些很短暫的舒適。但是沒有人提供一種真正或持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你嘗試改變這個世界、忽視這個世界或從這個世界分散自己的注意,你不能避免為你的行動負最後的責任。生命有高潮和低潮,而我們創造它們。我們這部車子,我們的身心組合體,是充滿困難的時刻。依照佛陀的教導,唯一可行的事情是,發現方法去改善唯一有力量使我們自己和世界快樂的工具。那個工具是我們自己的心。
︵三︶正見滅諦
佛陀的第三聖諦是他的承諾,苦會結束。那個結束來自於我們完全根除所有的執著和欲望。現在,我們正開始瞭解我們自己行為的因果,並接受我們身、語、意的責任;我們能看到,我們在結束自己的不快樂,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然而在這一點上,我們很難想像完全的快樂也許感覺像什麼。沒有貪或瞋,會是像什麼樣的感覺呢?
這個問題出現在佛弟子間。有一天,舍利弗正與一群比丘論究法義。
舍利弗告訴比丘:﹁比丘!這種涅槃,是快樂;這種涅槃是快樂。﹂
當他這樣說時,烏陀夷對他說:﹁但是不被感覺的快樂是什麼呢?﹂
舍利弗回答說:﹁如果一位比丘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安住在滅受想定:由於智慧,他體驗到煩惱完全消除。比丘,用這種方式,涅槃應該被瞭解為快樂。﹂︵︽增支部︾5 ︶
換言之,快樂是由不被經驗的事所成的。第三聖諦教導我們,快樂是掃除所有內心的負面狀態----所有的貪、瞋、癡。當我們最後成功地熄滅燃燒我們眼、耳、鼻、舌、身和意的內在火,然後我們體驗完全的快樂和完全的和平。很難於想像這樣一種狀態感覺像什麼,但是唯一發現的方法是跟隨朝向這個目標的正道走。
像我們很多人一樣,與舍利弗談話的比丘在佛陀大道的起點,要知道它的終點像什麼。這就像問一位年輕的女孩,﹁當你生小孩時,感覺像什麼?﹂這位年輕的女孩從未生過小孩。為了要有那個經驗。她必須長大和成熟。她也許能夠從她所讀或所聽的說一些有關生小孩的事情,但是她不能表達全部的經驗。
即使她的母親也不能精確說出生小孩像什麼。她能敘述自己的經驗,但是從未生小孩的聽眾,仍然不能瞭解一位母親如何感覺。
覺悟的永恆快樂是像這個。它只能被那些已經完成初步工作和親自經歷這種經驗的那些人理解。
假如同樣的年輕女孩問她的父親:﹁爸爸!你與媽媽的關係是什麼?﹂
他也許回答:﹁親愛的,我以後再告訴妳。﹂
也許當她長大和準備要結婚時,她的父親會對她說:﹁很久以前,妳問我,我與妳媽媽的關係是什麼?現在妳要我回答那個問題嗎?﹂
女兒回答:﹁不!父親,我知道答案了。﹂
女兒已經成熟於她的瞭解。她自己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假如世俗的經驗,諸如男女之間的關係是如此的難於解釋,想像要瞭解離苦的自由的永恆快樂,是多麼的困難。
目前,我們的心充滿了思想、意見和觀念,它們很多是由貪、瞋、癡所啟動。在我們消除我們負面的心的狀態之前,嘗試要瞭解永恆快樂的幸福是不可能的。所有我們能做的是引用那些已經證得覺悟的人告訴我們的明喻、寓言和類比,嘗試得到一些推論的理解。例如:
從前有一隻住在魚和其他海裡生物之中的烏龜突然消失了。當牠回來時,魚問牠到那裡去了?
﹁我去陸地,﹂烏龜告訴牠們。
牠們問牠:﹁那裡的水像什麼?﹂
牠回答:﹁陸地上沒有水。﹂
﹁你如何游泳呢?﹂
﹁我沒有游泳,我走路。﹂
﹁走路?你說﹃走路﹄是什麼意思?你在那裡找到很多魚嗎?﹂
當烏龜嘗試解釋時,魚懷疑地說:﹁沒有水,沒有魚,你不能游泳;而你說,你﹃走路﹄,這如何能夠呢?﹂
烏龜回答:﹁你似乎滿足於你的推測。讓我回到陸地!﹂說完,牠就消失了。
正如魚不能想像陸地的觀念,一個因貪瞋癡而受苦的人,不能理解涅槃。要瞭解涅槃,你必須超越所有負面的心態,並親自體證覺悟。
直到你如此做,你最接近能經驗到覺悟的快樂是當你暫時放下你的煩惱,當心只是﹁心﹂而沒有別的東西在裡面,你有時候達到的幸福。在這個時候,你得到推斷的理解,可以比喻為在沙漠中,感覺疲倦和口渴,你碰見一口深井,井底有水,但是沒有水桶和繩子;無論如何,你是太虛弱,以致拉不起一桶水。所以,你雖然能看見水,卻嚐不到它,更不要說喝水了。類似地,當你的心暫時免於貪、瞋、癡時,你能覺察涅槃的和平,但是你不必然有工具去達到它。除去貪心,像是找到布施的繩子。除去瞋心,像是把繩子綁在慈心的水桶上。除去癡心,像是你手上智慧的力量。當你把這三件放在一起,最後,你就有工具,去嚐涅槃的喜悅。
這種狀況的喜悅是難以敘述的。它的單一特徵是和平。它不是被生出,被創造,或被支配的。我們所能做充其量是說這種狀態所沒有的。它沒有欲望,沒有執著,或沒有執持事情、人和經驗。它沒有恨、嫌惡、生氣或貪。它沒有錯誤的把事情看成是永久的、快樂的,或擁有一個與生俱來的自我。
誤以為他們在這個苦難的世界中正享受著生活的迷失者,也許聽到這種說法會說:﹁覺悟聽起來並不像是很有趣。我不確定我要達到那種狀態。那裡有房子嗎?家庭、學校、醫藥保險、醫院、好的道路等呢?﹂
我們必須回答沒有。繼續執取生命----無止境的存在----的人,沒有清淨心,所以無法達到永恒幸福的狀態。這種人未曾瞭解佛陀的第一聖諦:苦是不可避免的;或佛陀的第二聖諦:我們渴望到什麼程度,我們受苦到什麼程度。沒有正確地瞭解這些要義,是不可能瞭解佛陀的第三聖諦:當我們停止所有的執著,和所有的欲望,苦就結束了。
你也許正懷疑,我們是否可以有達到覺悟、並跳脫無盡再生的欲望。答案是肯定的,這是一種很好的欲望,稱為﹁無欲之欲﹂或﹁順善法欲﹂。
︵四︶正見道諦
佛陀的第四聖諦是通向苦的結束之道。它的八個步驟,帶給那些遵守它的人和平及快樂,。
、第一步:正見佛陀的教法,需要我們就因果和四聖諦,以及它們如何適應整個佛陀教法的設計,去瞭解正確的行為。
、第二步:正思惟介紹我們三種正面的思想----布施︵或放下︶,慈心和悲心。
、第三步:正語詮釋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和不綺語,如何能幫助我們在正道上前進。
、第四步:正業規劃通向倫理生活的原則,特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和不飲酒。
、第五步:正命解釋為什麼選擇適當的工作或職業,對我們心靈的修行是重要的,以及我們如何處理商業倫理的問題。
、第六步:正精進計劃四個我們能夠採取,並鼓勵我們修行的步驟:已生惡令斷︵克服負面的心態︶,未生惡令不生︵阻止負面的心態︶,未生善令生︵培養正面的心態︶,和已生善令增長︵維持正面的心態︶。
、第七步:正念指的是修行念處的禪定,特別是培養你的身、受、心和法的念處。
、第八步:正定指的是,我們在禪定中,能達到的四個深定的階段。
這八個步驟不只是佛陀所教導的一個有趣的思想清單。它們是你覺悟最好的希望。假如你很快地一瞥這八個步驟,然後放置一邊,你已經錯過它們的潛能。對佛陀的信息,沒有其他教法是比八正道更深遠和更主要的。事實上,這八個步驟是佛陀的根本教法。
這八個步驟時常用輪子----﹁清淨之輪﹂----來代表,有別於無盡的﹁生、死和再生之輪﹂。清淨停止重覆生死的循環。﹁清淨之輪﹂上的輻是佛陀之道上的八個步驟。它的轂︵中心︶是慈悲和智慧的結合。相反地,無盡的﹁生死和再生之輪上的﹂輻,是我們在苦難的法界裡,已度過和將度過的很多生。這個輪轂是貪、瞋、癡的結合。
這兩個輪子都總是在轉動著。我們看我們周遭所有的一切,都在無盡的生死循環中。植物、動物和人總是出生和死亡。要看﹁清淨之輪﹂轉動是比較難的,然而它是在那裡。我們周遭很多人,正在修行到快樂的佛陀之道。這個輪是在轉動中,因為心靈的修行是動態的,總是活動和轉動著。這兩個圓形的輪子象徵完美。﹁生死和再生之輪﹂是完整的密閉系統----它是停留在痛苦的完整系統。然而,圓形的﹁清淨之輪﹂象徵八正道是圓滿和完美的。
要從苦當中使你解脫出來,你應該修行﹁清淨之輪﹂的每個層面。僅是閱讀該輪的八個步驟,將不會幫助你使你的生活快樂。假如你嘗試要使一部腳踏車的車輪直立,它將倒下來。然而,假如你藉著騎腳踏車,而使車輪轉動,只要轉動持續,車輪將直立。為了利益你,﹁清淨之輪﹂也需要透過每天的修行而轉動。
三、正見的念處
你要如何修行佛陀之道的第一步----正見四聖諦----,想像一個早上,當你坐在蒲團上,而感到腿痛時。你不再只是注意覺知的生滅。在這個時候,你對於痛不高興,而你的不高興使痛更加惡化。假如你的念處一直是正確的,這個問題將不會發生,但是現在你被困住了。你應該做什麼呢?
你能夠用佛陀正道的八步驟,來克服這個痛所引起的苦。這裡有一個機會去觀察四聖諦的運作。
雖然我們已經用一種特定的次序,來描述八正道,你不需要依那種次序來實踐。它不是如那樣的整齊。假如你在廚房煮菜,所有的鍋子依照大小被掛起來,所有的器具依一些邏輯的次序整齊地排列出來。你不需要依照它們被排列的次序,來使用這些器具。取而代之,你拿著你當時所需要的湯匙或鍋子。類似地,把八正道併入你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你選擇和使用所必需的步驟。
首先你只是覺知痛和你對它的抗拒。因此你利用八正道的第七步驟正念。用念處,你覺察﹁這是苦﹂。當你如此正見你的苦的真理時,你正在看第一聖諦。對你而言,它變成真實的,你開始修行正見,這是八正道的第一步。
用覺知的注意,你將可能注意,你愈抗拒痛苦,它愈覺得惡化。於是你努力克服你的嫌惡。這涉及到第六步正精進。你藉著放鬆和培養友善的態度,放下嫌惡。例如,你可以理解,你腳上的痛是如同任何其他身體的覺知一樣的值得慈心。用這種方式,你發展第二步正思惟的一個層面。
然後你也許注意,你的痛苦生起,不只是因為嫌惡,而是因為你要覺得更好。例如,你可以想:﹁假如我能只有和平的坐,沒有痛苦!﹂見到你的渴望和你的苦難之間的連繫,帶來直接內觀第二聖諦,欲望招致苦的真理。現在你已經發展進一步的正見。
當你覺知第二聖諦的坐著,漸增地覺知你的欲望和苦難之間的連繫,你也進一步發展正念。因為你如此清楚地見到欲望是如何導致苦,對於欲望做一些事情的決心生起。激起能量,你再一次應用正精進,這一次是為了要放下你的渴望和執著樂受。放下的思想,也稱為厭離,是正思惟的另一個層面。
也許你對痛苦的初步反應,是沮喪和挫折感。假如指向你自己的自我責備或其他不慈悲的思想,已經生起,現在你在修行正精進去放下它們。如此做,你再一次修習正思惟。請注意,假如你做了過度的努力,它將創造更多的痛苦和緊張。然而,透過正念,你看見那個問題。那時,正思惟的步驟再一次變成有用的,這一次是對自己用慈心觀,來冷卻你的心。
在培養正見、正思惟、正精進和正念這樣的成功,使你的心平靜下來。心變得更集中;這是八正道第八步正定的表現。當有善定時,身心的痛就離開了。當痛消失時,你覺得喜悅、平靜、和平及快樂的。這些品質輪流引導到甚至更深的定。
更深的定會使念處強化,你繼續檢查你的經驗。因為你放下樂覺的欲望,你看見痛苦消失。然後,當第三聖諦的邏輯和力量變得清晰,你的正見增加:欲望的結束,導致痛苦的結束。
你也許注意到,在這個例子中,我們沒有提到八正道﹁戒﹂的層面:正語、正業和正命︵第三、第四和第五步驟︶。但是它們也扮演一個角色,因為它們是一種善的生活的關鍵面。犯戒使心不安,即使在舒適的情況下,也使得禪修困難。在你能面對身心的痛苦,保持專注和維持強大的決心前,你需要一個善戒的基礎。
因此,當你正確地應用佛陀之道的步驟時,你在它們之中,發現放下苦難的方法。如此做,你證實了四聖諦的最後一項真理:結束痛苦之道,是追隨八正道。現在你已經觸及到正見的所有四個基本面向。
藉著親自看見四聖諦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運作,你瞥見它們在你的生活中一般如何運作。如此,﹁清淨之輪﹂運轉著。
四、結語
總之,透過正見,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快樂。正見引導我們,瞭解因、果和四聖諦而作為。依照業的原則,用正確的方法作為,會引起快樂的結果,而用不正確的方法作為,會招致不快樂的結果。任何行為來自於受到貪、瞋、癡影響下的心,招致苦難,所以是不正確或錯的。任何行為來自於不受到貪、瞋、癡影響下的心,會帶來快樂,所以是正確或對的。四聖諦宣示苦,苦的原因,苦的結束,和通向苦的結束的八正道。面對苦聖諦,幫助我們認識真正的快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蘊熾盛,這些都是苦。當我們不能接受所有的現象是無常的、與生俱來苦的和無我的本質時,苦就生起了。欲望是苦的潛在原因。我們有欲望到什麼程度,我們就受苦到那個程度。我們必須為我們的欲望,和它所鼓動的有意志力的行為而負責。當我們為我們有意志力的行為的結果負責時,我們改變了我們的行為。苦的結束是有的。通向快樂的佛陀之道的八個步驟,顯示給我們,結束苦和達到完全快樂的方法。念處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四聖諦,和通向快樂之道的八個步驟。
1 近世稱為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2 Thus Have I Heard:The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trans., Maurice Walshe, London:Wisdom Publications, 1987, P.223。
3 Thus Have I Heard:The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trans., Maurice Walshe, Lond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87, P.346。
4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Majjhima Nikaya, trans., Bhikkhu Nanamoli and Bhikkhu Bodhi,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95, P.203。又︽中阿含經︾第115經︽密丸喻經︾說:﹁緣眼及色,生眼識,三事共會,便有更觸,緣更處便有所覺,若所覺便想,若所想便思,若所思便念,若所念便分別。比丘者因是念出家學道,思想修習,此中過去、未來、今現在法,不愛、不樂、不著、不住,是說苦邊。﹂︵大正1‧604中︶
5 ︽Anguttara nikaya︾,Vol.IV,trans.by Hare,E,M.,London:Pali Text Society,The Book of the Nines,Chap.IV,︽The Cool︾,PP.27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