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樂土

如何培養好的心態,
淨化自己的煩惱,
使生活充滿祥和,
端看我們自己如何用心去做人處事。

【淨土與現實】

在妙雲集的《淨土與禪》一書中,印順老法師提示:「戒律與淨土,不應獨立成宗。」意思是:在佛門裡,持戒是所有佛子的共同修持,建設淨土也是所有佛子的共同心願,不應把二者當成獨立的宗派。讀後我深受啟發,同時隨著時日的增長,也感覺到,當我們愈了解佛教的根本解脫觀,就愈明白淨土思想在佛教的重要。

談淨土,一般多強調如何去往生他方佛土,鮮少講說如何就此世界,莊嚴國土。當這種修行觀念愈來愈普遍時,淨土思想難免會被人誤會,以為念佛和求往生是厭世消極的。當然,假如一位修淨土法門的人,也肯定厭惡人生、遠離社會的思想是對的話,佛教也變成了有口莫辯,無法解答這個問題了。

事實上,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密切,彼此息息相關,主要原因是,我們個人的生活條件,太依賴廣大的社會群眾,愈來愈無法自給自足。每日一早起來,我們用的水電,我們吃的食物,都是各處生產、製造的,幾乎沒有東西是完完全全的出於自己的手工。因此,只要某地某處出了事情,我們都有可能會受到影響。記得多年前,路易斯安那州受颶風的襲撃,曾令住在關島的人很擔憂,他們為什麼會關心風災呢?原來關島的人很喜歡用路州的辣椒醬,怕風災會影響收成。二○○一年的九一一事件,是最明顯的例子,一地的災難,幾乎影響全球,多少自認為與回教的極端份子無怨無仇的人,死於恐怖行動;我們安份過日子的平民百姓,也漸漸無法安心生活,不是擔心經濟,就是擔心危險。所以當我們的生活空間發展成極少數人能影響極多數人的安危的時候,我們確實要深深反省,我們是要逃避呢?還是要關心?若想逃避,事實上已不容易。最佳的辦法還是設法關心,盡一份力,由我們主宰社會的轉變,消除人世間的醜惡,使之趣向真善美的境地。

在佛傳裡,我們發現,佛陀不是單純地講說他的覺悟,而是透過正覺的智慧,積極地設法改變古印度社會裡不合理的現象,所以教主釋迦佛本身就是一位創造人間淨土的聖者。佛陀一生倡導眾生平等,破除社會裡的四姓階級觀念;佛陀在四十五年間,不辭辛苦地各處遊行,隨機說法,令廣大的群眾轉迷成悟;他善巧的向摩羯陀國王、臣民開示,止息戰爭;佛陀在君主封建的時代裡,於僧團中立羯摩法,以民主的方式,處理僧事。因此,若真以佛為師,我們就應該以佛陀的所作所行為典範,在現實中去淨化我們周圍的因緣。雖然,在經中佛陀也曾介紹他方淨土,但基本上還是以此土為重點,開示離苦的方法。從這個角度談,原始佛教的淨土觀,應該是不離人間,不捨現實的修行方法,只要一個行者能仰止唯佛,自淨其意,慈悲濟世,就是淨土的建設者。至於發願要往生他方佛土的修行人,乃是準備當今生不能了斷生死時,能轉去有佛的地方繼續修行,這些都是可以隨意發願的,並不是人人都一定要去同樣的地方,好像學生可以在本國深造,也可出國留學。至於要去那裡留學,皆由個人自由選擇,這又是佛門淨土觀的另一特點。

【淨土?淨心?】

當我們肯定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創造淨土時,接著就要進一步深思,我們淨化什麼?如何淨化?

在九一一之前,我們經常關心自然環境的污染問題,覺得物質的世間,是實際生活的處所,非常重要,為了安全、健康和生活的所需,應當要愛護保養,不能使地球的自然生態,繼續受到破壞。九一一事件發生後,我們一夕間又覺得人心的不善不淨,比環境的污染更為可怕,其破壞,速度快,效力大,而且不易防止;因此,當我們把自然的環保和心靈的環保作個比較時,又覺得心靈的淨化才是一切的基石,沒有清淨心,沒有慈悲心,對物質世間的保護也難推行,所以《維摩經》裡說:「心淨則國土淨」。心有為善為惡的作用,能主導人的行為,當人心不善時,莊嚴、清淨的國土也無法保持。

淨化心靈,對個人講,在未覺悟前,是一種要經常修練的功夫;對群體講,只要有人未斷煩惱,這項工作將永不停止;正如西方的極樂淨土,只要有人願意往生去那裡修行,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將永不疲厭地為大眾說法,化度一切。因此,淨化世間的事,也可以從兩方面去進行:一、從個人的身心淨化,培養祥和的生活態度;二、從群體的共同淨化,建設莊嚴的人間樂土。

【從個人的身心淨化,培養祥和的生活態度】

首先,討論一下個人與生活的關係。我常發現,豐富的物質和美好的人事環境,不一定能保障每一個人在生活上的安樂,因為人心時時在變,當一個人把好人好事也看不順眼的時候,世間淨而他不淨,也是枉然。有的人一有煩惱,不是設法逃避,就總是認為錯在別人,自己是對的、無辜的。其實,依因緣法講,我們應該要調整這個觀念,換個方式想:不管事情的是非如何,只要與我有關,我就脫不了責任,必需設法面對。有的人在家中與家人不和,朋友相處又與朋友爭執,參加團體,總是怪團體對不起他,把團體放在敵對的位置。從表面看,此人的生活遭遇,的確不順,值得同情,但實際研究起來,這些問題可能都是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態度製造出來的。譬如,若一個人的性格喜歡猜疑、計較,去那裡都會與人過不去;若喜歡爭強好勝,則永遠有鬥不完的對手;對人不真,做事不誠,喜歡推三阻四者,則很難結人緣。我常講,人人頭上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如何讓自己向上提昇,是自己要努力的事情。因此,如何培養好的心態,淨化自己的煩惱,使生活充滿祥和,端看我們自己如何用心去做人處世。根據佛法的一些修行理念,我僅提出六點,讓大眾參考:

1) 培養和氣有禮的態度對待一切人。我覺得對人和氣有禮,不是去討好別人,而是莊嚴自己。

2) 說話時永遠留些空間餘地,一方面容納別人,一方面是方便自己回轉。我很擔心有的人講話是猜著講,或不如實講,並且講得很絕,其實這是會傷人傷已的。聽話和講話的學問很大,話講得好,聽得好,可以消除人世間的很多誤會。

3) 與人交往或參與團體,最好把自我中心的觀念放下,「我」是與人對立的根源。我們可以設法提出很好的辦法、意見去幫助個人或團體,但千萬不要把我執擴大。

4) 常常思惟,當我們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我們的名位、財富,不會隨著帶去,能帶去的是善惡種子,而留在人心中的,也是我們的善惡業緣。

5) 在任何不順的狀況裡,永遠保持慈悲心。慈悲是昇華感情、淨化感情的基礎,一旦失去慈悲心,瞋恨會隨時現前,而第一個受害者卻是自己。

6) 在任何苦樂的時空裡,都要如理思惟,千萬不要衝動地決定事情,冷靜地分析、思考一下,對自己、對別人絕對有益。

【從群體的共同淨化,建設莊嚴的人間樂土】

佛教講我們的這個世界是五趣雜居地,根本上,它是染淨和合的環境,所以很難出現像西方淨土般的清淨一眾生淨,國土淨。世間雖然如此不清淨、不圓滿,依菩薩道講,我們還是要盡一份努力,改善這個世界的社會環境,使自己與他人都能安樂的居住在這個地球上。照大乘佛法講,一個修行者,沒有修六度萬行的功德,即不能莊嚴國土,亦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修菩薩道者,可以不記掛自己何時成佛,但卻永遠不能忘記和捨棄嚴土化生的工作。

關於這一項,我也有些看法提出,以供大家參考:

1) 從無限的生命之流看,每一個人都會不斷地接觸不同的人,為了讓我們的相處幸福、安樂,每一個人都要設法與所接觸的人廣結善緣,這樣才能保障未來的人事環境是順益的。

2) 要了解在同體共生的環境裡,人與人是要互融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人在共同生活的時候,為了讓彼此間能和諧融洽,一定要隨環境來調整自己,互相取長補短,消除因差異而起的對立心態。

3) 在色〈物〉心和合的生命觀裡,佛教重視心靈的淨化,也重視自然界的淨化。佛教並不是唯心主義。因此,維護和保養環境,也是建設人間淨土的重要目標。

4) 我們要多弘揚佛法裡「等視一切眾生」的平等觀,提倡慈悲喜捨之心,消除挑撥是非、離間人群的惡習。

【結 論】

談了以上幾點,我覺得從根本上,我們再把握兩個觀念:第一,不要以為有現成的淨土等待我們。即使是西方極樂淨土,此淨土也不是本來就現成有的,乃是法藏比丘發願成就的。其次,就是有了淨土,淨土也有它的要求和標準,一個人沒有足夠的資糧和資格,也不一定能去。由是觀之,不管我們是不是要往生他方淨土,在此世此生中,還是要不斷地累積清淨的因緣,有了這些善因,不但現世安樂自在,佛國淨土也會持續莊嚴。所以,真修淨土法門者,不只是立願往生,也要發心莊嚴國土。第二,在淨化自己和淨化世間的過程中,要先設法把我們的所修,落實在每一個現實時空裡。假如我們只是高談闊論,不作一點實際修為,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那是說食數寶,毫無利益。同時也不能太好高騖遠,一味要完成最好的,而忽略了眼前的需要和當下可行的辦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人是可以獨立自存的,我們對別人就不需要在意;如果生命是沒有未來的,我們對生活的時空和環境,也不需要去多作憂慮。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緣起的世間裡,一切與一切都是息息相關的,即不能脫離,更不能漠視,因為彼此間都不斷地在互相影響。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在這緣起作用中,除惡修善,棄穢存淨,使自己離苦得樂,也令法界眾生能離苦得樂。而完成這個目標的方法,不是盲目的依賴他力,應該由自己開始,從眼前起步,學佛所學,行佛所行,依七佛通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三大修行原則,建設現實的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