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求佛道說,由凡夫開始、到達佛果中間的這一段道路,叫做「菩薩道」。所謂「菩薩道遠,菩提路長」,這條到達佛果必經之路,是很漫長的,所以必須懷著堅固的誓願與大無畏的精神,才能克服種種的困難,排除重重的障礙,絕對不可以得少為足而停下來。誠如阿難在楞嚴會上所發的願:「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不生厭倦,全心全力趣向菩提大道。
能夠成為菩薩,不是一生一世或幾生幾世就可以修成的,而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有所成就的,這也是必須我們生為人身時,一點一滴累積而成,所謂「莫以善小而不為」。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善意的微笑,或是溫柔的言語,雖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動作,卻能帶給人們無比的信心與快樂,如此就是菩薩。所以,真正的慈悲,不在於形式上的給予,而是流自我們生命中無私的奉獻。
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代表地藏菩薩對無量眾生,無私付出的體現。菩薩就是要本著所發的菩提大願,勇猛精進,「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以正法引導眾生,使其有所依循。佛法使人解惑開慧,使他們依聞思修,修正自己,邁向正道,自然累積福德、智慧資糧,堅固信心,永不退轉,如此必能散發出生命的光采,而不枉費生而為人的意義。
「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菩薩志在度化苦難的眾生,若有人不慎跌倒,能夠適時的將其攙扶起來;若有人煩惱悲傷,能以柔輭語安慰,使其減輕內心的苦痛;若人在惡法上胡作非為,能夠以佛法勸人為善。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把握有限的生命,去做有意義的事,即是菩薩精神。
每個道場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原因是每個主事者,都有不一樣的觀點和品味。但是經濟的力量,也會影響建築物的豪華與簡陋。建寺以安僧,應該是寺院的主要功能之一,使得僧眾能夠安心辦道。
佛陀時代的僧眾,四處遊方,或樹下而坐,或曠野中,或洞穴裡。然而兩千五百年來,物換星移,如今僧眾住在寺院裡。
理想中的寺院,應該有很多的僧眾在一起,互相切磋佛法,互相吸取寶貴的經驗,增進法益。
理想中的寺院能夠提供一座藏書豐富的圖書館,讓住眾拋卻一切煩惱,而盡情地悠遊在充滿法喜的經書中,如此的自由自在,多麼的美好。
理想中的寺院,清靜莊嚴,不僅能夠安定人心,更會使人猶如回到溫馨的家中一樣。
理想中的寺院,住眾是戒和同遵的僧團。
理想中的寺院,教授師每天能夠抽出一些時間指點後學,培養才德兼備的人才,以荷擔如來家業,開拓僧眾慧命,並且期待他們將來廣度苦海中的眾生。
理想中的寺院,也許此生可能無緣目睹或與會,但是這幅美麗的圖畫,將會永遠留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