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聽到戒律,總是會覺得非常嚴肅的,認為是用來約束佛教徒的規定。探究戒律背後的意義,其實都具有慈悲與智慧的內涵。它是要導正我們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的生活更符合佛陀的教法。如果我們發自內心,培養慈悲與智慧,並具有關懷眾生的心,我們的行為自然而然就不踰矩,我們反而會在戒律內悠遊自在,而享受戒律的保護。
戒分為兩大類,一、個人的戒律:對自己的視、聽、言、行,生活舉止,及個人生活的規範。二、團體的戒律:在團體生活中,人與人的互動,如何以同理心去關懷並尊重別人、體諒別人。因此,戒律的目的是,透過自我約束,而達到內心清淨而無煩惱;並且在團體中,都能以體諒關懷之心,對待其他眾生。例如五戒中不殺生,其實背後的涵意就是要有慈悲心,並且平等對待一切眾生,不僅是愛護人類,也關懷其他眾生。
一般佛教徒常有錯誤的觀念,以為只要到寺院、道場受菩薩戒,就自以為是一個菩薩,卻對菩薩戒真實義理不能正確認識,見解錯誤,令自己背離持戒的意義,遠離菩薩精神。他們在寺院裡,雖然行為舉止、表現端莊如法,可是一旦離開寺院,內心仍是煩惱一堆,為人自私自利,執著於現實的世俗名利,其生活方式仍充滿貪、瞋、癡習性。這些人雖然表面上受戒,可是內心並無菩薩精神,實質上並無受戒;反觀有些人,並沒有到寺院、道場受菩薩戒,可是他們的身、口、意清淨,已消除貪、嗔、癡的負面情緒,處處為人著想,樂於幫助別人,這些人雖然沒有受過莊嚴的菩薩戒,但是在內心上,他們是嚴持菩薩戒的,也最具有菩薩精神。
受戒是非常莊嚴的,所以對戒律實質內涵要了解。對戒律所代表的意義愈了解,持戒就能起歡喜心。菩薩戒能持得法喜充滿,漸漸的跟佛的距離就愈接近,生活也就能自在圓滿。
綜合言之,佛陀的戒律背後隱含著,佛教對人與人間,人與社會間和人與自然間相處之道。因此,戒律與生活是一體的兩面,是不能區隔的。戒律是與生活相結合,並非是靜態及沒有彈性的,卻具有時代背景及動態活潑之特性,如果我們能了解戒律之實質精神內涵,遵守這些規範,並進一步具體落實在生活層面上,除了內心可解脫煩惱、消除貪、嗔、癡三毒外,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上,我們更能獲得圓滿的人際生活。
剛接觸佛法時,不太懂經文內涵,但總會被佛經優美文字及意境吸引,常常沉浸並陶醉在佛經中無我及空的虛幻世界裡,每次心情低落,或陷入人我是非困擾時,只要閱讀佛經或上網聽善知識的開示,內心的動盪不安總會得到撫慰,而趨向祥和寧靜,心想佛經真的非常奇妙,只要一翻開佛經,品味經文意涵,感覺上像進入一個夢想中的世外桃源。讓我可以從現實粗糙世界躲到一個寧靜安全的棲身地,在那裡療傷止痛,得到心的力量,再重新出發。
由於自己閱讀佛經總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有些佛法名相不能了解,且平日工作繁忙,為了法律解釋案絞盡腦汁,使我筋疲力盡,在朋友介紹下參加佛學課程,悠遊法海,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回到佛陀年代,當一個快樂的佛弟子,暫時忘卻外界紛紛擾擾,除了舒解平日上班緊張情緒,洗滌世俗塵埃,並透過對經典講解,深入體會佛陀的本意,實在是一舉數得。
對佛法有比較深入的認識後,才了解學佛是要將自私自利的我變小,將貪、嗔、癡三毒負面習性消除,要有同理心,具有慈悲智慧精神,才是學佛真意。學佛後佛法滋潤我貧瘠生命,使我的生命內涵更豐富,雖然在現實社會依然有挫折或不如意事情發生,但因佛法內化,內心更柔軟、具有同理心,使我更有力量及勇氣去面對困境並克服挫折。
在學佛過程中,一路走來自我反省,猛然發現剛開始只是藉著閱讀佛經抒發內心憂傷,有些逃避性質,內心還是非常脆弱,一心想藉著佛經來減輕內心傷痛,等到傷痛遠離,反覆思考除了佛經義理薰陶外,也有學佛善知識一路扶持、照顧、耐心傾聽我內心聲音,才讓我得以從悲傷中重新站起來。心想這些不就是佛菩薩化身來渡化並鼓勵我這徬徨無助愚癡的凡夫,由於他們無私無我奉獻,撫慰我內心傷痛,給我勇氣與力量,讓我可以重新站起來,再往前進。我想這些善知識就像農夫們在娑婆世界,灑下慈悲與智慧種子,使這苦難世間開出漂亮燦爛的花朵。
看到有些學佛人喜歡與人高談闊論佛經,且對佛經經文出處引經據典,看似非常博學多聞,但仔細觀察其行為,卻自我意識很強,缺少慈悲與智慧。其實學佛不要好高騖遠,不須要捐很多錢蓋廟或作大事業,只要盡到自己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少一點貪、嗔、癡習性,縮小自我,常常關心別人,給人溫暖安慰,不後悔過去,不奢望將來,把握每分每秒活在當下,把自己角色扮演好,盡到自己責任,發揮慈悲與智慧精神,就是學佛具體實現。我終於體會到學佛不是唱高調,應摒棄不切實際幻想,將佛法內涵具體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才是真正學佛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