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三法印

每天上班用過午餐後,我習慣到辦公室一樓中庭悠閒散步,由於辦公大樓採封閉空調設備,所以抽空到戶外吸取較新鮮的空氣,未嘗不是暫離職場,放鬆心情,兼紓解工作壓力的好方法。中庭四周種了許多樟樹及杜鵑,散步其中,令人心曠神怡,尤其遇到工作瓶頸或不順意時,更可藉此澄清思緒。檢討應如何改進?時常我會自問:是誰在煩燥不安?煩燥什麼?為何煩燥?期能真正找出癥結所在,避免重蹈覆轍,陷入自尋煩惱的泥淖中。

長久以來,我們的心一直是紛擾不休、晃動不安的。一顆沒有經過訓練調伏的心,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四處奔馳,難以駕御,毫無方向與目標地帶領我們,前往不可預知的遠方,讓生命充滿不確定、恐懼與煎熬。對於追求內心清淨自在的佛弟子而言,如何轉煩惱為菩提是當務之急。但一般眾生為了追求快樂,逃避痛苦與煩惱,拼命向外追逐物質上的享受與成就,卻發現內心愈來愈空虛。經由聽聞佛法,我們知道眾生的煩惱主要來自於無明與貪愛,世界上沒有永恆不變的存在,但我們卻執迷不悟,希冀抓住我們想要的東西不放,尤其以我、我所為甚,結果自然無法如願,因為萬事萬物無常,任何的擁有是短暫的,最後終將失去,我們因而感到深深的悲傷與無助。惟有如實地了知五蘊及所有的一切,皆是無常、苦、變異之法,轉而追求生命中更可貴的真理,對生命的意義獲致深入的了解,才是明智之舉。

「三界惟心,萬法惟識」,藉由佛法的指引,我們深切體會,不要浪費生命去心外求法,否則祇是白活一場,生生世世流轉輪迴之苦。人生苦短,我們要善用有限的時光去做最有意義,即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事業,「佛法不離世間覺」,透過聞、思、修,以日常生活為道場,持續精進地修行,在任何行、住、坐、臥之間,工作的空檔及靜處的片刻,盡量提起念住,保持清楚覺知,活在當下,無所求、不帶任何評價地觀看內心及當下發生的一切,不眷顧過往或牽掛未來,祇是收攝內心,清楚地安住在當下,若心跑掉,即警覺地把它拉回來。當煩惱、痛苦、煩憂來臨時,不要想去干擾、阻止或改變它,那是自然發生的現象,祇是帶著覺知,靜靜地看著心,慢慢地就會發現這些痛苦、不安等消失不見了,就像一杯混濁的水,祇要耐心的等候,水中的雜質將漸漸地沉澱轉為清澈,若是去搖晃或攪動它,反而欲速則不達。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們無法奢求「心」輕易地回到它應該在的地方,祇有全心全力地下定決心,持續不斷的精進修「心」,才有可能畢竟其功。擁有清淨、不執著的心,就是我們最好的良師益友,它將忠誠地守護與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個人的解脫自在絕不是佛弟子學佛的終極目標,我們更要時刻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為職志,毅然走入人群,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力去幫助別人、服務眾生,為建造人間淨土奉獻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