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人間
(一)問題的所在─『悲觀的、消極的、厭世的、後世的、他方的』

今天的題目是「佛在人間」,最近有很多居士在他們的讀書會中,恭讀印順導師著作《妙雲集》下篇之一《佛在人間》這本書;今天我講的材料也有部分是根據這本書的思想來講說的。「佛在人間」本來也就是「人間的佛教」,但是「佛在人間」的意義更加深長,這是現代學佛人士需要了解的一大佛教問題。

「佛在人間」當然不只是指釋迦牟尼佛,而應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在人間成佛,不只是過去佛,就是未來彌勒菩薩也要到人間成佛。人間就是指人類所在的這個世間裡面,在這人間修行的人都能夠直趣大乘而成佛,也就是學菩薩行向佛道。所謂的「直趣佛道」,是不要經過天上、聲聞的迂迴階段,漸次輾轉向上,可見這是很適合現代人的修行方法與捷徑。

最近又恭讀到印順導師新的年譜,導師大約在民國二十七年抗日戰爭期間曾與演培老法師及留學西藏的法尊法師在四川的縉雲山漢藏教理院居住。當時很多中國名人、大官逃到四川大後方避難,其中有一位梁漱溟教授,是一位近代研究佛學的人,他說:「佛法雖然好,但佛法與我們人間無關聯。一般人認為佛教是消極、悲觀、厭世、後世的、他方的、而與現在、此時、此地、此人毫無關係。」所以後來的一般中國孔孟理學家們對於佛教沒有信心。因為佛教只是教人了生死、求解脫;既然要了脫生死,這樣的宗教對現實人生、世間有何貢獻?這是中國新儒家的偏頗看法。

又如在台灣的錢穆、牟宗三、徐佛觀等人,及在香港新亞書院教儒家思想的唐君毅,這一班新儒家也讀過佛法,但他們認為佛法是帶有濃厚的消極、悲觀、厭世的觀念。當時印順導師聽到梁漱溟教授這幾句話後,深深感到:本來釋迦牟尼佛是降生於人間,是在人間成佛,不在天上成佛,而竟被世間上的一般知識份子大大地誤解了,所以當時他就提出發揚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之思想。後來印順導師到了香港弘法,對於「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特別強調推動!其內容由仁俊長老記錄下來,也就是集聚這幾篇文章,書題為《佛在人間》。此書內容非常豐富精采,思想準確有力,能使一般人消除對佛法甚大的誤解!此次論題「佛在人間」,希望大家能在這講演中得到一些寶貴的啟示。

為何要講「人間佛教」,前面已提到印順導師在四川縉雲山遇到了這些大儒們,他們把佛法看成是消極的、悲觀的、厭世的、後世的、他方的,這問題的所在是佛教傳到中國以後,遇到很多的逆增上緣的障礙,其中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本位思想。從歷史上來看,中國佛教被之衝擊與誤解,要牽涉到明太祖朱元璋;他當過小沙彌,後來成了皇帝,知道佛教的力量很大,深怕影響了他的地位;再推溯到南北朝時的梁武帝,就是讓出家人到深山裏去修道求開悟,人間的事情應由政治來管理,所謂「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因此中國的佛教成為山林佛教,而非都市佛教,不是人間佛教。

由於皇帝的限制,一般的百姓要接觸到佛法也就不易了,又加上後來西方宗教的傳入中國,佛教就漸漸的式微下來。當然佛教本來不能離開人間社會的,假如一個宗教離開人間社會,這個宗教就與人世間沒有關係了,人們就沒有機會接觸到佛教。再詳細觀察南傳佛教則大不相同,在家信眾要蓋房子、起高樓,娶媳婦、生孩子,修橋鋪路,都要請出家人去灑淨祝福的,因為他們認為佛教是吉祥的、可以消災免難的。從此可以比較看出,雖說南傳好像是小乘的,但所行的是大乘;而中國佛教在教義上說是大乘,但在事相行動上卻是小乘。所以被一般人認為中國佛教是悲觀的、是消極的、是厭世的、是灰色的人生觀,這一大部分的責任要由明太祖朱元璋及梁武帝來負責。這一點我們應該有所了解,這是中國佛教歷史上的背景與包袱。

(二)契理契機的佛教

印順導師這位當代佛教的大善知識,是現代佛教的播種者,也是發揚釋迦牟尼佛根本精神的推動者。回想在當初兩岸隔絕的年代,佛法能夠在台灣延續下來沒有荒廢,導師的悲願及力量是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是他獨特的見解及看法,是不同於佛教部分傳統的思想與作風。以傳統的佛教來說,比較會把佛教強調是為一般往生者服務的,重視於求生他方他世的隱遁,而去尋求脫離現世的苦難。當然傳統佛教是有著它歷史的背景,也有著特殊的貢獻;但是印順導師依循太虛大師的理念,加上對根本佛教深刻的認知,認為佛教重要的理念,就是從眼前人世間生活為起點,推動此時此地契理契機的修行方式,倡導「人間佛教」,強調身體力行中的覺醒,推動人間淨土的實現。

「佛在人間」這個主題,說明了諸佛皆出人間,目的是為了契機契理。契是契合的契,契機是要契合眾生的根機,也就是眾生的一種能力,此種能力就是他的根性;但是佛法在世間所說的道理,還要向上契合諸佛之真理,這就叫契理,也就是平時說的佛法。上契諸佛之真理,下合眾生的根機;若是只為了適應眾生的根性,不合諸佛之真理,或者只契合諸佛之真理而不能迎合眾生的根性,都不叫契理;所以契理是兩方面的而不是一方面的。釋迦牟尼佛出生於此世界是適應這世間、這人類,而就在這個時間應現於世,因此才通稱為「佛在人間」。

在此舉一個故事來說明「契機契理」,這是釋迦牟尼佛與彌勒菩薩他們過去的故事。他們是同時修道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先成佛,而彌勒菩薩在釋迦牟尼佛之後成佛呢?這是在《大智度論》裏所說的故事。因為彌勒菩薩雖開悟了而弟子的根性未成熟,雖契理但未契機。而當時釋迦牟尼佛是契機而未契理,有佛出世必須有他的弟子也同時出世,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根機成熟了,但他自己雖精進尚未到成佛的階段。但是相反的,彌勒菩薩的成佛功德已圓滿了,不過他的弟子們的根性尚未成熟,在這個時候,他也沒有辦法出世成佛。

釋尊弟子根性雖成熟,但本人成佛的功德未圓滿,因此於七日七夜中,於雪山中翹腳獨立,讚嘆弗沙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因勇猛精進讚嘆弗沙佛的功德,終於契理契機而先彌勒菩薩到人間來成佛,並超越了彌勒菩薩九十一劫而先成佛。而彌勒菩薩要等待他的弟子根機成熟而再來成佛,那表示了他契理而不契機。

現在一貫道說彌勒菩薩掌盤,釋迦佛已去了,這是不符合佛教的說法。當然一貫道勸人吃素行善,這是合乎彌勒信仰的條件,因為彌勒菩薩是勸人吃素的,《彌勒經》上說:「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在《彌勒經》裏講到:彌勒菩薩的下生人間還要兜率內院天上的三千年,以人間的時間來計算還要五十六萬億年,而並非已降生於現在這個時代。當然彌勒佛下生時的眾生都是修五戒十善,那個時代將是天下太平的日子。

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而彌勒菩薩則將在龍華樹下成佛,而以前曾在釋迦牟尼佛座下而尚未開悟的弟子們,都會在龍華樹下聽彌勒菩薩「三會聽法、一座成佛」,也就是說過去在釋迦牟尼佛座下修十善的佛弟子,一聽到彌勒菩薩初會說法就開悟了,第二會說法是釋尊座下受五戒的弟子,聽了第二次說法才開悟,第三會說法是受過三皈依的佛弟子,聽了第三次才開悟的。

佛法說明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指點出我們現在如何做,將會有到達光明彼岸的時候。這契理契機的佛教,正是說明了由人漸學菩薩行而向佛道,由世間的人天道,出世間的解脫道,再積極的行入世的菩提大道,簡明的說,以離惡行善的人天道為基礎,進修無我的解脫道,而後達成斷一切戲論,圓滿功德的無上菩提。

(三)釋尊悲願來世間成正覺

釋迦牟尼佛是來到人間成佛而不是在天上或三惡道成佛,這是什麼因緣呢?就以簡單的環境做一比較:六欲天太樂,,生、惡鬼、地獄三途太苦。太樂了容易墮落,太苦了也無力追求真理與自由。太樂太苦均不易修行佛法,唯有苦樂參半的人間,知苦而能厭苦,才能體悟真理。

印順導師在《佛在人間》此書中說到了人間佛教的三寶觀,第一「佛寶」:釋迦牟尼佛不是天神,不是鬼怪,也從不假冒神子或神的使者。一切佛都是人間成佛,而不會在天上的。佛是由人成,只不過是佛的斷惑究竟,悲智功德一切到達無上圓滿的境地而已。印順導師的此段文字裏,說明了佛是由人而成的,最主要的是佛斷了一切的煩惱,已沒有習氣而開悟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特別強調人間的佛陀是由人修成佛的。

第二對於「法寶」有如此的說明:法是包括十二緣起的識、名色、六處,唯有欲界人間胎生有情才有這生命完整的過程,其他如天與地獄等都是化生的,頃刻即圓滿六處(沒有階段)─眼耳鼻舌身意。又如無色界,即沒有色法,那麼只有名而無色,在六處中也但有意處而沒有眼等五處了。因此佛說十二緣起也是為人間而說的。又如老與病,是指人間的現象,地獄與天神都沒有此二種情形,又如在天上,到了二禪以上,前五識就都不起作用了,所以佛陀沒有為天、為鬼說老與病之法門,乃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分類,實在都是依人類而分別的,因為許多低等動物是無耳、無鼻,當然就不會有圓滿的十二處、十八界了。

又談到修道,非常肯定的如天國、畜生是沒有律儀戒,法本是為人類而說的。從印順導師的這段說明中,我們非常明白佛是為眾生而說法,所指的眾生即是這世間的人類。諸有情的生死流轉,即在十二緣起的發展過程中向前推移,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由於過去無明的矇昧,愛的染著,生死識身即不斷的相續,不斷的流轉於生死苦海中。唯有人間的人才有完全的生命生長過程,例如十二緣起中識、名色、六處,這是非常重要的三支。

這裡的識,不是六識的識,是最初來投胎的精神神識,有了這個識以後,就有名色,名是精神的,色也就是我們現代人說的精子、卵子結合的新生命,名色是嬰胎的初凝,有了十個月的懷胎在母胎裏,就生長出了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當然意根在第一,有了意根才有了眼耳…等,慢慢的由十月懷胎,而在人間胎生,呱呱落地便有觸的生起……等,這整個身心的現象,是心理、生理、物理的綜合,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樣緣起的存在,唯有人才符合了胎生的生命過程,十二因緣的緣起,因此佛不出生在天上,也不出生在三惡道,這是《阿含經》的一個道理。

第三「僧寶」:佛的五眾弟子,如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正學女)、比丘、比丘尼,都是在人間,而沒有其他的眾生。因為這些五衆都是人,不是天、畜,所以出家人的律儀戒唯是為人而說的,也唯是人能受戒的。若是非人─天神與鬼畜,即不得受戒。「依戒而攝僧,依僧而住持佛法」,佛本著自覺的達磨(法),從佛法的流行人間來說,法是釋尊所開示的,僧是秉承釋尊的指導而承擔起弘揚佛法,使正法久住的責任。佛出人間,為人說人法,世間有了三寶,所以人人皆有成佛的因緣了,這也是釋尊悲願來世間成正覺的理由。

釋尊成佛後,大慈大悲地把成佛的方法說出來,記載在經典裡面,開示了我們種種成佛的方法,成佛是我們最高的目標,但因人的程度參差不齊,所以有種種方便法門,不同的修行方法,但最後終歸是成佛。所以真正的學佛是不但要為後世的福樂而學,修行布施等功德,希望來生比現在能更好,並且要為自身解脫而學,人間、天上一切都不是徹底的,所以要了生死,超出人天三界,因此真正是要為佛之大菩提而學,這才是達到正等正覺正確的聖人之路。

學佛的路很多,如念阿彌陀佛的是重信願;為了理解佛理而習誦研究的是重智慧;著重在救濟慈善事業的是重慈悲,這幾種功德都要學習,以大菩提為目標而學。信願、智慧、慈悲就是大菩提的內容,對於初學者而言,最重要的要由菩薩正行的十善業做起,這十善業非常的重要,要想成佛度眾生,就必須依十種善行去修學,因此從人到成佛的第一起步就是實踐學習完美的十善業。

(四)人生與人死

「人間佛教」或者「佛在人間」的思想,是要建立在正覺的教育上。可是中國的佛教有了特殊的發展,大家在學佛之後,就只說要得解脫、了生死,當然「生死大事如喪考妣」有些人對生死的問題感覺是個謎,要去了解它、解決它,本是正確的;但是中國佛教到後來慢慢的發生很多流弊,只是去了解死是要到何處去?不去談這個現實的生命,不談生存的意義,不談生活的重點,而只談死,變成了死的佛教、鬼的佛教。而人們平常都不與出家人來往,等到家裏有人死了,才去找和尚唸經超度,因此佛教就變成了不是人生的佛教,而變成了人死的佛教。

講到人生與人間,人生與人死的問題,中國人的思想一向以為「人死為鬼、鬼者歸也」,就是歸到老地方去,大抵以為一切死人都成了鬼。這以訛傳訛的「鬼本論」由來已久.以為人死了不問善人、惡人都要進入閻羅王的酆都城,由閻羅王來審判,有罪的要受到懲罰,在不同的地獄中受地獄苦。但是佛教不是這麼說的,佛教講心識,講阿賴耶識,人死了之後是由人所造的善惡業,依業力種子而受報,造善業的─持五戒、十善、修禪定的升天;持五戒─得人身再來做人;若造惡業就墮到三惡道去─餓鬼、畜生、地獄,這是佛教的輪迴觀。

中國本位的文化是受到儒、道家所影響,這人死變鬼的思想,即是儒、道家的主張。最早時代佛教傳到中國,是被儒家、道家排斥的,但到了後來已不同了,儒、道家也有信佛的,如有名的道安、慧遠大師,他們是學儒、道教的,後來轉向學佛,對於發揚佛教做了很大的貢獻。

現在談到「人生與人死」,這是很重要的論題,但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法則,是不變的真理,若只消極的談論「死」,而不去把握這一期短暫的人生,是浪費而可悲的。若能積極的貢獻自己力量於人間、造福人間,這是無形中在利他時得到最大的自利。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而收穫最多的卻是自己。當這一期生命結束時,也不用害怕死後往何處去?隨善惡業報。因這一期生命在世間時積極的集善,命終時投胎善趣不入三惡道是必然果報,如發願生西方淨土,必如所願。

所謂的人生價值,一般人又講些什麼呢?最重視的是科學,科技的發達、物質生活的提高及享受,這看起來似乎是很好的;但相反的,對物慾一味的追求,毫無止盡的貪婪,這實在是集苦的原因。而對人生的真理沒有正確的認識,不知無常、苦、空、無我的世間實相。只一味對外在物慾的追求,迷戀於物慾的享樂,而不知正確的從人格、知識、文化、道德的淨化,來提升自己及整個社會,這是有偏差的。此時世間的此現象,不是其他宗教有力量來導正的,唯有佛教的佛法是人類的解毒劑、清涼劑。人人從「自淨其意」下手,盡其責任的在世間經營從事士農工商等事業,同時也盡己力的行利益眾生的菩薩行,而不求回報的心態,這人類才能和樂安穩。

現在舉幾位現代大德:太虛大師、慈航菩薩及印順導師的善行,讓大家知道他們是如何修行的。那個時候我沒有福緣見到太虛大師,記得他是民國三十六年春天在上海玉佛寺圓寂,那時候我還沒有離開小廟到南京受戒。後來很僥倖的來到台灣,親近到兩位善知識,一位慈航菩薩,一位印順導師。慈航菩薩他是太虛大師的大弟子,他是提倡人生佛教的,他跟隨他的老師太虛大師一起到東南亞一帶宣揚佛教。太虛大師回國後,他繼續留駐新加坡,他在星馬一帶宣揚人生的佛教,是非常有效的,後來受邀到台灣興辦佛學院,他是台灣的第一位肉身不壞菩薩,這也是為何後來大家都稱他為慈航菩薩,他有很多感人偉大的故事,不能一一細說。

慈航菩薩有一點很特殊,他住持的寺院名稱為「彌勒內院」,院內有一張他的照片,他在照片兩邊提著兩句話,上句是「以佛心為己心」,下句是「以師志為己志」。佛心是什麼呢?佛心是大慈大悲也!假如一位學佛者,具足了慈悲智慧,那就是佛!那就是活佛!那就是人間的菩薩,雖然凡夫未斷煩惱,未修禪定,但凡夫的菩薩是悲心增上,如彌勒菩薩他是吃素的,他有悲心,他是不斷煩惱、不修禪定的。為什麼他不斷煩惱呢?因還在凡夫身時不是一下子可以斷煩惱的。慈航菩薩以他的老師太虛大師的革新思想為己志,他的老師太虛大師是人間菩薩,他可以代表了佛教的革新僧,他的照片兩旁也有兩句話:「行者菩薩瑜伽戒本、志在整理僧伽制度」這兩句話非常的重要。「行者」就是修行,「菩薩瑜伽戒本」就是菩薩戒,他雖未成佛,但行菩薩道的,他是專修唯識的,後來慈航菩薩也專修唯識的。

我的另一位老師是印順導師,在他的著作《華雨集》第四冊,有這樣兩句話:「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這是印順導師的偉大格言,這代表著什麼?他是要生生世世再來人間,為人類而奉獻,這就是人間的菩薩。「菩薩」一詞,一般人以為就是供在佛堂裏或供在家裏佛桌上的泥塑木雕的佛像而已,殊不知真正的菩薩不是泥塑木雕的,而是真正利益眾生行菩薩道的人,像太虛大師就常常有句話:「唯願人人稱我為(太虛)菩薩」。慈航菩薩、印順導師都是太虛大師的學生,他們三位可說是人間的活菩薩,他們發揚佛法轉法輪,轉動了眾生的心輪,從黑暗的無明朝向了清淨安樂的光明。現在如佛光山的星雲大師、慈濟的證嚴上人、法鼓山的聖嚴長老(已圓寂)等大德,就是人間的活菩薩。

我所舉出幾位代表性的現代人間大善知識不但如此,就如佛時代的阿難尊者在楞嚴會上有幾句很重要的話,他說:「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泥洹就是涅槃,若有一人未成佛,他就不想證涅槃。如此大慈大悲無窮無盡的願力,就是大乘佛法精神。人間的苦難太多了,若你到非洲去看看,那邊有多少苦難的人,貧窮、飢餓等,有些兒生下沒多久就往生了,這些地區簡直是人間的惡鬼道。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不在這苦難的人間救助衆生,那你要到哪兒去救人呢?極樂世界的眾生不要我們救的,他們都是有智慧、福德的眾生,所以若要救人要在水裏救人,不要到岸上救人。這表示了大乘佛法的精神,是這樣的大智、大悲、大願才能累積成佛的資糧。

(五)人乘在六道中的地位

現在說到人在六道輪迴的地位,正好在六道的中間,可以說是「升沉之樞紐」,可以上升也可以下墜。我們現在能做人,是過去持五戒的果報。如升天,那是由於人身的積極善業,是由修十善業,布施,修禪定而得到升天的果報。在人的下面是地獄,在人的兩旁是傍生與鬼趣,也就是說,在我們所生的世間,有人、有畜生、也有鬼。而地獄、傍生、餓鬼三惡趣,皆因為眾生的三不善根─貪、瞋、癡此三種不善法的根源,造做殺、盜、邪淫等重大惡行之所感得的,在這三不善根引發的惡業中,上品極重的,就感地獄報;中品的受旁生報;下品的墮在餓鬼報。

關於地獄趣苦,主要而根本的是「八大地獄」;由於猛火的燃燒,受著極熱的苦迫,所以也叫八熱地獄。八熱地獄是:等活、黑繩、眾和、號叫、炎熱、極熱、無間,這些地獄眾生的特點就是都受著猛火的焚燒,及為烈火燒熱了的銅鐵(近於岩漿)所迫害;再說「傍生趣」的苦迫,傍生或稱為畜生,如無足、二足、四足、飛禽走獸都是;蚯蚓、蛇、雞鴨、鳥、狗、貓、虎、狼等等。傍生趣的苦迫,最主要的是互相殘殺,互相的吞噬,每時刻就如在屠場中,眾所周知的如大魚吃小魚,大蟲吃小蟲,鳥類及青蛙的吞食昆蟲,蛇吞食青蛙等,而又如牛馬等,為人所繫縛、屠殺、驅使、奴役,不得自在而苦不堪言,僅次於地獄苦。

而三惡道中的「餓鬼道」眾生若依字面而說,就可知道是常受著「饑渴」苦迫的眾生,都是患著極度飢餓的。餓鬼有許多種的類別:有些餓鬼飲食入口,就化為火焰,有些餓鬼咽喉細小如針,飲食無法嚥下去。更有些餓鬼遇到了飲食,就化為濃血不淨;尚有些餓鬼專食痰唾尿屎等不淨,這是屬無財、少財的鬼。第三種是屬於多財鬼,如受人類祭祀而生活的,或以人間遺失的物品為生的,但有時也還要遭遇饑渴的苦迫,也因此總稱為餓鬼。

尚有阿修羅道眾生,雖生天界但瞋心、疑心重而好鬧戰,雖享有天福卻沒有天人的德行,常與天主作戰;人間也有阿修羅道眾生,瞋心疑心大,好樂於鬥爭,爭爭吵吵不休,雖有人間的福報,卻沒有世間正常道的德行,也為世間人類帶來許多的災難。

而反觀我們人乘在六道中的地位呢?佛法說在六道眾生中,地獄、餓鬼太苦,哪裡會發心學佛法?畜生大多愚昧,不能了解佛法;阿修羅疑心大又加上瞋恨心強,喜歡鬥爭;而天人在天國一味的享受,讓智慧減損,變得如人以刀切土,越切越鈍了,而沒有心學佛;我們人乘呢?苦樂參雜,唯人才能學佛,就因苦樂參半的這種現象,使人類知道要求離苦得樂,成為學佛的良好環境。然後依著人乘正乘,發揮人的特性而努力向上,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由此向上增進,使人類的人性不失,乃可進趣大乘行,且成為完善美滿的人生,有了完善的人生為所依,進一步的使人們趣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薩行果,直進趣佛道。

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真名真現實。」所以佛法把人乘看得最重要,從佛教的角度說,可以看出人的偉大。佛法重時節因緣,時到緣熟,自然而成。雖然現實的人生並非完全理想的,但是以廣學一切,淨化身心,從人而發菩薩心,悲心增上,以正見為導,力行十善利他事業,以人菩薩行,向正確的目標邁進,由這殊勝的人乘學菩薩行圓滿而成佛。

(六)從永生、長生、到無生

說到天神,西方宗教以猶太教為第一,而後有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他們所主張的是一神教。而在印度的大焚天、大自天乃至中國道家的元始天尊等稱為泛神教或多神教。前面的一神教是求永生的,道教是求長生的,多神教是比較複雜的,傾向於鬼神的,另外還有比較低級的叫做巫教。佛教裡面講六道輪迴,還是重視以人為本的。假如偏重於鬼神一邊的話,也就變成鬼神或者死亡的鬼神教,若偏重於上升天界就變成神仙,因此若看不清楚,學佛修行也會變成為著重於神與永生的,近於神教,而成為神教與佛教不分,或者成有神有鬼的佛教了。

印度後期的佛教也流於天神的氾濫,背棄佛教的真實義,不以人為本而以天為本,使佛法受到非常的變化,所以特別提出人間佛教來對治它。這不但對治偏於死亡與鬼,同時也對治了偏於神的永生與長生。因為中國人的想法,以為人死後就變成鬼,必到閻羅王那兒去接受審判,若為善的就升到天堂或到人間來,若做惡的就墮落到三惡道去,以閻羅王來判審善惡,此點與西方宗教信仰上帝就升天,不信就墮於地獄的思想很接近。其實佛教裏主張「心能造業」,在世間造了善業就升天,造了惡業就沉淪,這是合乎因果正見的。不過神教是以神造為主,佛教是以「心」能造一切。神造、心造都比物造思想進步。

前面所講的永生、長生跟佛教的無生有很大的區別,因為講長生、永生都是一種相對的,有對立性的。中國人求長生,外國人求永生,都是相對論,因為要長壽道家修成仙,神教徒為與上帝同在,他要求得永生,可是從緣起法則來說,這都是世間的長短相對而已。佛教從絕對的觀念來看,是做到無生,無生就是不(無)生不(無)滅,永遠不生就不會滅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悟道的時候就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前面二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即是世間法,世間法就是無常、就是生滅;後面兩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指的是「無生法忍」,是出世間法。所以佛法裡面講到不生不滅並不是說斷滅空,也不是說惡取空,而是主張「法身永恆、慧命長續」,那就是大自在、大涅槃、大解脫、大和平、大自由。這稱為「真空妙有」,這是大乘的究竟實相,而超越時空的對待,就稱為「無量光、無量壽」的境界,這個觀念一般人不了解的,外道也不了解,所以我們要以這短暫寶貴的人生修得最高的境界,免除生死輪迴,得大解脫,得無生法忍,證悟究竟解脫者才是證大涅槃之常樂我淨。

(七)儒家的一世論,道家與西方宗教的二世論及佛教的多世論

儒家思想是重視現世的人倫道德、敦倫盡分,它的主張為「未知生焉知死?」故「敬鬼神而遠之」。雖重視生死觀念,但不去追求原因,只要把人做好,至於「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去追究。它認為過去的事也不知道,未來的事還沒有來,也不再去探討了,這些問題都是宗教家的想法,所以它不主張「怪力亂神」,而非常重視現實的存在,現實的現在作為,這就為一世觀。

道家是希望來生修得成仙、生長壽天,此與印度修無想定得生無想天的觀念很接近。在無想天當中享受八萬大劫的福報,這和普通求長生不老的思想很接近。事實上,無色界的情況只有神識存在,有如動物在冬眠狀態之下,他們以為這樣是解脫涅槃。

至於西方宗教求得生天,在天堂裡面享受著五欲快樂,接受天神的統治,從壽命福樂來說是超越了人間,但是由於順境太多,不明究理,以為這一切就滿足了,不知還在三界輪迴當中,因此西方宗教是二世論者,因為過去都是上帝包辦的,不容我們過問。

佛教是講多世論的,不只是講這一生一世,而是談到無量劫來所造的無量種種的因緣。有過去無量曾種的業種,業力不是這一生受得完的,而是隨緣受報。佛教多生多世業報,就從這部分建立起「緣起」的道理,因此西方宗教或中國的儒家,他們沒有如佛教的智慧去徹底了解緣起法,因此他們沒有能力講得清楚,也從這個地方劃分出道家、儒家、西方宗教與佛教有很大的一段差距。

佛教特別重視「人乘」,由於人乘中苦樂參半,卻由於逆境能激發道心,能夠知苦、斷集(煩惱)、慕滅、修道的向上向善追求解脫,所以諸佛皆出人間,而不在天上,也不在三惡道裏成佛,意思是天上太快樂了,而三惡道又太苦了,落於苦樂二邊的都無法修行、無法解脫。佛法講一世、二世、多世的因果業報,這樣才能夠給我們無限的希望,完成成佛的究竟目標。因為眾生無始以來在生死的長河當中,在無限生命過程當中,在無邊的空間活動當中六道輪迴著,不是一生、兩生可以說明的,所以佛教裡面用「盡虛空遍法界」簡單的說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來形容空間無限、時間長遠,在這無邊無際的生死輪迴不已。若想從人間到成佛的究竟大道,必須以人間為基礎,以無限的時空來修行而廣度眾生,才能達到人成即佛成的最高目標。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說道三百餘會,目的是要把佛陀的正覺之音傳播人間。假定沒有佛法在世,等於這世間沒有最高的真理,雖然儒家、道家、或者西方宗教也講述人間的善法,但是從人到聖賢的修行次第、由人趣向成佛之道,他們沒有最高的智慧來理解及講得透徹,是沒有辦法帶給人類真正的光明與希望的。

(八)世尊的四相成道解脫

佛陀誕生於人間(《阿彌陀經》的本願說:佛陀正念而誕生,眾生染念而投胎)

成道(《華嚴經》的菩提樹下覺悟與宣言)

說法(《法華經》所說的一佛乘、四諦、十二因緣,大乘菩薩六度波羅蜜)

四諦:緣起觀(十二行法輪、示轉、勸轉、證轉)

十二因緣:順逆觀

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涅槃(《涅槃經》: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理佛性、行佛性)─和平、自由的定義。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佛是怎樣成佛的呢?他的一生當中所經歷的過程是什麼?下面我簡單的介紹「四相成道」。雖然佛是八相成道,但由於時間關係,一般以四相成道來說明也就夠了。

我們來人間投胎,是靠父精母血懷孕稱為結胎。聖人、佛菩薩來這個世間,是假借母親的子宮,來投胎結生是用正念而非染念。何謂染念?就是男貪女愛,兩人結合時,卵子、精子結合在一起,加以神識來投胎,這是凡夫來投胎的情形。為何有些人結婚而不懷孕呢?等於是有父精母血,但沒有神識來參與,因此不能懷孕生子。佛教稱這投胎神識為「阿賴耶識」,所謂「後去來先作主翁」就是指要投胎時阿賴耶識先來投胎,然後靠父精母血而懷孕。

釋迦菩薩從兜率天降生時,由正念觀察此閻浮提內迦毘羅國最為處中,將託胎時,觀淨飯王性行仁賢,摩耶夫人前五百世曾為菩薩母,彼託胎從右脅入,此為「託胎相」。謂四月八日出生時,摩耶夫人在嵐毘尼園,手攀無憂樹枝,菩薩漸漸從右脅出,樹下生七莖蓮花,菩薩處於花上,舉右手而言:「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

出生後的釋迦太子尚未成佛,他也結婚生子,十九歲時出遊四門,見老病死之相,最後又見到修行者寂靜的沙門,因此厭世無常,心思出家。他在王宮優裕的物質生活中,早已滋長一顆人生可痛、眾生可憫的心靈。眾生的自相殘殺、現實的痛苦,警覺了他,不能漠視這殘酷的人間,使他不願留戀舒服的王宮生活。二十五歲的一個晚上,釋迦太子遂於後夜乘馬,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剃除鬚髮,離開王宮,堅決放棄王位、父母與心愛的嬪妃,成為一位一無所有的人。出家以後,參訪當時著名的宗教師,過了六年非常刻苦的生活,但事實證明苦行是徒然的,於是他接受了牧羊女善生的乳糜供養,在尼連禪河洗淨六年來的積垢,到菩提樹下結跏趺坐,發出堅強的誓言:「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粉碎是身,終不起於此座!」在四十九日當中,運用了智力、悲力、無限的精進力,從一切障礙中獲得解脫、開悟,徹底體悟人生的真諦與實踐的軌則,成為人間的佛陀。

佛開悟後曾感嘆的說:「我法甚深妙,無信云何解?」、「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印度的創始神大梵天看到釋尊悟後不想說法,就來請釋尊為眾生說法,請釋尊先講「人天法門」,由做人開始講。釋尊觀察到過去諸佛都先講人天法門,再講出世法門的。果不其然,後來佛就從菩提樹下起坐,朝鹿野苑去,想度五比丘。五比丘篤信嚴格的苦行,早先他們懷疑佛陀,以為他在修行上已變得不真誠,其實是佛陀在開悟前,了解嚴格的苦行並無助於通向開悟的境界,所以放棄苦行而離座到尼連禪河沐浴及接受牧羊女善生供養乳糜,五比丘因而認為佛陀放逸,憤而離他遠去。

後來五人在波羅奈鹿野苑再次遇到佛陀時,最初想:「我們已知道他是怎麼樣的了,別理他吧!」但是當佛陀接近時,他們感覺佛陀特殊的氣質,他們站起來讓座給佛陀,佛陀對他們宣說四聖諦法,從此世間才開始有了佛、法、僧三寶。

釋尊為五比丘說法,第一講緣起,緣起是什麼呢?緣起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此是苦諦、此是集諦、此是滅諦、此是道諦,離苦之道為八正道,每一聖諦都有三轉,共有十二個行相,也就是「示轉、勸轉、證轉」十二行法輪。所以第一聖諦的三轉就是─「此是苦」、「應知苦」、「已知苦」。

佛法講的苦很簡單,「苦、空、無常、無我」─因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苦的因由集而來,苦是果報,集因緣而生煩惱,一切的煩惱從無明而來。若我們懂得因緣的一切法,緣起就生、緣盡就滅,懂得煩惱也是因緣、也是假有,可藉由第四聖諦─離苦的「道」諦,也就沒煩惱。苦聖諦的果是由煩惱集因而來、集因而生,世間法千差萬變形形色色就這兩個字,一個是苦的「果」,一是集煩惱的「因」。沒有煩惱就沒有痛苦,痛苦的消除要從煩惱下手,所以慈航菩薩說:「要破煩惱先無我」,一個人了知無我的話就沒有煩惱。

釋尊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道我已參,此是滅我已證。」佛已證到清靜解脫涅槃。佛慈愛教勸五比丘:「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五比丘先後開悟,悟到苦、集、滅、道的道理,世間、出世間的究竟真理。四聖諦廣泛而簡單的說明就是十二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說明了六道輪迴的過程,除了出世間的聖人,我們一分一秒沒有離開過此圈套,釋尊悟了十二緣起,把無明找出來,這是一切生老病死輪迴的根本。若能滅無明,就是行滅,行滅以後就是識滅,滅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一切生老病死、憂愁苦惱滅,證到阿羅漢,不再來生死輪迴。

更深一層的說,發大菩提心的菩薩是不同的,自己已證個人生死的解脫,卻不住涅槃,仍生生世世在人間度眾生直到成佛。由此可見唯有佛能說此甚深的四聖諦,唯有佛法講這甚深道理。這說明一點,佛最初開示六卷《涅槃經》時,並沒有說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是後來開示《大涅槃經》時,才講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是本俱的,佛在菩提樹下證悟的時候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智慧德相就是人人皆可成佛,但因妄想煩惱而不能證得。就是說,有信德而沒有修德,造成生死輪迴。這是佛給我們的訊息,讓我們充滿了無限希望、無限光明,我們有一天終會成佛。因我們都有佛性,透過我們不間斷精勤努力,如開礦一樣,顯發出佛性,除去塵沙的煩惱,掘出清靜的佛性。若以現代話說就是民主平等,人人皆可當總統,但是要有當總統的條件。

佛在人間說明了釋迦牟尼佛的出生是來人間成佛的。以佛的本願來說,人間才是修行成佛的最好地方,人間是佛成佛說法的對象。也就是說人是能成佛的,我們的老師就是佛,我們要以佛為榜樣,以佛為理想,不斷的向佛學習,佛是怎樣修學而成的,我們也照樣學,為趣向成佛之道。

(九)現今人類的危機與轉機─宗教的鬪爭與解毒的方法(無我、無我所)

現今世間充滿著苦難,全世界經濟大蕭條,到處裁員,每個人都為生活擔憂,因為這世界的福報已到一個階段,要受一點苦了,這是個危機。我們可以將「危機」變成為「轉機」嗎?是可能的!要解決世界的問題先要懂得佛法,就是要懂得苦、集、滅、道的真理,若能了解四聖諦真理,就能了解世間的問題。果真是苦,苦由何來?要如何滅苦?佛法有滅苦的方法,那就是要修道,即是修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有正確的智慧,從人心(意業)淨化的改變,做到身口的正確行為及道德,由離煩惱的貪、瞋、癡、慢、疑,轉成善良、慈悲利人的善因下手,才能轉變大環境的共業。唯有佛法從自身的剷除惡因著手,才能漸次的改變惡運,唯有佛法的法藥能根治苦,也唯有佛法能帶領眾生邁向康莊大道,唯願人人能學佛法,聽聞正法、轉危為安。

最近我翻譯一本日文書,書名是《佛教學序說》,這位日本作者就舉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他說英國有位哲學家湯恩比(他可能曾經研究佛法)有一句名言:「今天世界上有一切災難、危難,是宗教與宗教的鬪爭。」(最近網路上說,有兩百位各宗教領袖投票決定讚揚佛教無戰爭,是全球最佳宗教獎。)

今天世界大亂,這些危機是人為的。西方宗教裡面,最早是猶太教,它是一神教,還有天主教、基督教、回教。恐部份子是回教徒,與猶太教、基督教是水火不容、誓不兩立的;而一神教是排他性、獨斷性的,由此可知這是問題真正所在。要解決世界的危機及謀求世界的和平,單靠這些宗教的教義是行不通的。所以英國哲學家說:「佛教是一種解毒劑,我們中毒了,需要有解毒的藥劑,佛教的最高教義及觀念,破除了自我,『無我、無我所』是最好的解毒劑。」因「無我」而能包容一切,因「無我所」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唯佛教能真正體現無所回報的慈悲喜捨利他行,若所有眾生能在知足和樂中生活,實在是現今人類轉危為安的唯一解脫劑。

(十)總結:需要佛陀的智慧與慈悲才能解決世間一切苦難

佛教教義的真髓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自淨其意」是無上的良藥,是不共於其他宗教,且有很大的區別;雖其他的宗教也說要行衆善、莫作惡,卻不能如佛的究竟智慧,直指苦難果報的總根源來自於眾生無明煩惱的癡心。

苦由諸惡業,皆由諸不善,因眾生無明的心思,引導錯誤行為的造作,播下了苦因,苦緣結了苦果。唯佛是大醫王,無盡的慈悲與智慧,為救度眾生離苦難給了一帖解毒劑─「自淨其意」。唯獨剷除眾生與生俱來的毒根─煩惱、貪、瞋、癡、見、愛、慢、無明,有了健康的心理,即「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眾生循著佛陀的足跡走向安樂的大道─八正道,才能安穩離諸苦難,完成成佛之道。唯有依每個人本有的佛性,智慧與慈悲願力,才能挽回、祛除人世間一切苦難。

學佛者發菩提心之目的在於成佛,成佛之道首在於實踐。佛法無量三昧是由凡夫觀「慈、悲、喜」逐漸廣大之心量中,含括三法印捨心之深刻內涵,認清苦迫真相,依苦、超越苦而能夠究竟解脫,此即是菩薩甚深見與廣大行的結合。菩薩依止空慧證根本智,從法無我智修一切正行,所謂佛法正行即是平凡眾生以五戒、十善為基礎的六度與四攝。苦,並非是學佛的目的,而是清楚苦、超越苦而解脫於苦。從無常、無我、寂滅之心印裡,藉由世間苦迫完成自、他的解脫,這就是為何唯有在人間才能夠成佛的道理,《增一阿含經》云:「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之目的。

最後非常感激南加州學佛聯誼會前會長黃建銘居士虔誠的邀請,在洛杉磯僑教中心的公開演講。也承蒙潘姵蓉居士的發心整理,使得沒有參加聽講的人獲得法益,再三衷心表示無限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