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自我的本來面目

幸福的生活,快樂的心情,是我們每個人一生所嚮往與追求的。

五十年代藏地有位著名大德根登群佩說:“小至螞蟻、蚯蚓、大至人類,每天都為了快樂而奔波。”

 的確如此,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眾生,日日夜夜都為了自己的快樂而奮鬥。大多數人都沒有想過:我們身邊的眾生也同樣希求快樂。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從物質的方面來說是十分幸福的。現代科技的發展,資訊的發達,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種種方便。也正因為物質的日漸豐富,科技的不斷發展,使人口越來越城市化、集中化,導致人與人之間接觸頻繁,因而許多的摩擦、誤會、衝突也就隨著產生了,煩惱的種子不斷侵襲人們的心田。由於面對來自不同環境和狀態下的種種壓力與煩惱,我們對人生便會產生種種的無奈,對生命常會感到迷惑與茫然。與此同時,社會上的自殺率、離婚率、犯罪率也在不斷地增長。可見,豐裕的生活並非就是幸福與快樂的保障,還需要尋找幸福的根源,懂得駕馭人生這部列車,才能穿越層層的無形之牆,進入幸福快樂的園地。什麼是幸福呢?

多數人對幸福的理解確實存在問題,他們往往是從外在條件來考量,如家庭、地位、金錢等。事實上,幸福只是一種內在的、不穩定的感覺。當然,外在條件也是激發幸福感的助緣,但關鍵是在心靈而非物質。若一味外在條件,以為得到某些東西就能幸福,無疑是本末倒置。

我們不僅要對幸福的內涵要有正確認識,還應以正當手段追求幸福。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同時,卻在不斷長養心靈的負面力量,以至把心都做壞了。須知,“心”才是幸福的根源所在。若這一基礎被破壞,即使擁有再多,也很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了。

當我們感到幸福時,心裡往往會患得患失,深怕這種幸福會流失。

幸福其實是一種很不穩定的感覺,若是我們既在乎它,又覺得抓不住它,自然會患得患失。如果我們非常清楚幸福是什麼,又有信心獲得它,就不會感到害怕了。所以,我們首先要培養把握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由一定的心理期待為前提,當這種期待獲得滿足和平衡時,會產生一種幸福感。但幸福也要“中道”,就像吃飯,餓的時候,吃得恰到好處時也會覺得很舒暢、很幸福。但一過量,馬上又會不舒服。朋友團聚也是一樣,許久不見,在一起不亦樂乎。但三天一過,可能就厭倦了,甚至想躲開圖個清靜。

任何感覺都是不穩定的,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心念無常”,所以我們不應執著,否則就會感到挫折。當然,幸福是緣起法,雖然無常,也有相對的穩定性。只要我們不斷創造幸福的因緣,培養善的、和諧的心理力量,同時,消除障礙幸福的各種因素,便能保有相對穩定的幸福。

那麼,如何才能徹底解決人生面臨的種種問題,使我們得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呢?

一、正確認識世間萬法

佛教認為,世間萬法(指一切人、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的。換句話說,世間萬物都是由具體的因素和各種條件組成的。若離開了這些因素和條件,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萬物由因緣和合而生起,故稱緣起;既然是緣起的就必然是變化而沒有主宰性的,叫作無自性,無自性即是性空。而凡夫不瞭解緣起性空,所以執著世間萬物,也因為不能透徹世間萬物,而起種種的煩惱和痛苦。

1、正確的心態

學佛的人要有一個快樂的心態,沒有快樂的心態,做任何一件事都不會圓滿。要擁有快樂,就要用佛法的真理來調心。人類中,有一種人對痛苦不太執著,經常處於快樂之中;還有一種人情緒不穩定,始終遭受痛苦的折磨。後者也有兩種:一種是即使遇到甚深的教誡也不會出離;另一種,如果未值遇深奧的教言,他的一生都會在痛苦中;如果能值遇善知識的指導方法,並用這些修法調整心態,他就會趨入快樂之道。

2、正確認識生命:

人的生命並不是憑空得來的,是由種種善因善緣所感得的,在這個世界上層次是最高、最發達並且極其難得的。佛陀曾比喻過:“得人身者如爪上塵,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突出作為人的莊嚴與殊勝。佛教認為人類有三種殊勝,是遠非其他物類所能比擬的:

第一、憶念勝:我們對過去所學的東西都能記得清清楚楚,一切科學文化都是依靠過去經驗的憶念累積,爾後日漸進步,衍生出高科技文明;

第二、梵行勝:這是屬於道德、靈性、宗教、倫理的修養。我們所以擁有崇高的德行,是因為懂得克制情欲、克己復禮,而走向道德的層面,因此人間有聖賢的出現;

第三、勇猛勝:這是感情的韌性,人可以為完成一個目標忍受極大的痛苦,可以犧牲自己來奉獻社會。縱觀世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蹟,無不是人們豐富感情的表露,表現成為文學藝術形式,而留下震撼人心的不朽作品,這即是人類獨特的情感激發所孕育出的璀璨花果。

人生如此難得而殊勝,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豈能輕易地拋棄此身、虛度生命呢?

  3、珍惜現前擁有: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學會與“空”相應,了知緣起必然是空性的,因為是空性,所以才能隨緣而起。比如你現在很有錢,家庭幸福美滿,這個幸福也是空性的;如果有一天彼此間不再相互體貼寬容,那麼幸福也就很快地破碎了。“空”並非什麼都沒有,只是它的本質在不斷地變化中延伸。因為它是緣起的,所以你所擁有的一切就該珍惜。有公案記載:

一天,一個信徒請教禪師:“我是個有家室的人了,但現在卻瘋狂地愛上了另一個女人,我該怎麼辦呢?”禪師說:“你能確定她才是你生命中最愛的女人嗎?”信徒回答:“是的,她給我的感覺太美妙了,她真的很優秀。”

  禪師沒有正面回答他,只是對信徒說:“你現在看面前香爐裡的三根蠟燭,哪根最亮。”信徒說:“亮度都一樣呀,怎麼能看出哪根最亮。”禪師又接著說:“你現在拿一根蠟燭,放在你的眼前,用心看哪根最亮。”信徒嘗試後說:“當然是放在眼前的這根最亮了。”禪師說:“你現在把它放回原處,再仔細看看三根蠟爐,哪根最亮。”信徒說:“放問原處後,亮度都一樣,根本看不出哪根最亮。”禪師笑了笑說:“的確如此呀。”信徒一臉茫然,“還望師父指教。”信徒說。

  “其實你看到的這三根蠟燭,就好比是你生命中遇到的女人。當你把它放在眼前,用心看時,便覺得它最亮,一旦放回原處卻找不到一點亮的感覺。所謂愛由心生,當你感覺你愛誰時,那是因為你把她放在眼前。其實這種愛,只是鏡花水月,根本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禪師說。

  停頓了片刻,禪師又接著說:“婚姻生活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對方的優點,而誇大了對方的缺點。什麼才是真正的愛?能夠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彼此包容,這才是真正的愛。它看似平淡,實則深沉,是值得一生珍惜的情感。”

  信徒聽了,眼前忽然浮現出妻子為了讓自己安心工作,而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為了讓自己冬日溫暖,而苦苦學習織毛衣的經歷……信徒的心一下子醒悟了,他拜謝了禪師,直奔回家。

  人的心總是因一時的迷茫,而走錯了方向,因一時的孤單、寂寞而找錯了歸宿。其實,永遠為你敞開大門的地方是家,永遠為你默默奉獻的是家中的愛人。

家才是我們的避風港,是我們心靈的歸宿。家才是我們一生值得用心呵護珍視之所在。

又比如:當我們現在擁有端正的五官、充沛的精力時,就該好好地去開啟智慧與學習知識,好好地奉獻社會。如果等年老時再讀書、修善、學佛,需知生命也是緣起而無常的,隨時都有可能消失,豈能長久為你等待呢?通過緣起,對於好的你必須珍惜它,把握它;對於不好境況不必垂頭喪氣,只要添加善緣,不好的事物就能改善。如收起高傲的態度,改用謙和的面目,就能贏得更多的友誼;消除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勇於助人,關心他人,必能改善不良的人際關係;改變自暴自棄的行為,多虛心地向人求教,則久違的成功之門也將為你打開。如果能在開創中掌握自己的命運,終將會有熊熊的火光照亮生命的前程。所以緣起性空的般若人生觀不是悲觀的,也不是盲目樂觀的,而是發自智慧、符合實際的現實人生觀。

  4、認識無我的道理

世間任何一件事物,無論是錢財、感情、地位、名聲,乃至區區小事比如:飲食、住處、乃至一些簡單的行為,如果去執著,它便會給你帶來巨大的痛苦。印度的一位尊者說:“芝麻許的執著,帶來須彌山一般的痛苦。”每個人都想得到快樂,卻得不到快樂的竅訣,反而經常造作苦因。人們如對待仇敵一樣譭謗快樂,直接或間接追求痛苦,這就是凡夫的無知和愚蠢。

因為,痛苦源於內心的希望沒有如願以償。你想做到什麼,結果沒有成功,那麼心裡就為一直為之的煩惱暗暗傷心;痛苦還源于擔憂未來會值遇不如意的事。作為大乘修行人,尤其是已經學習佛法的人,對當下的事,不要刻意執著。就像無垢光尊者所說的:“你的執著愈強,你的痛苦則愈烈。痛苦和執著成正比。”

因此,當我們面對世間一切人、事、物的變化時,應該要清楚地知道,這所有的一切無非是因緣和合而有,沒有真實的本性可得、是無我的。我們的情緒不必為此等的變化而波動,甚至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所以,主宰一切的我見是妄情的計執,不應以自我為中心,不固執己見,學會尊重別人,與人和諧相處,也就不會因我見而引起無邊的痛苦了。

 

二、正確認識自己

學習佛法真正的重點不在別處,正是在於如何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所以,學法不僅是為了獲得某些知識,而是為了引導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改善生命。如果,我們想從輪回中走出,從混亂的凡夫心走出,是需要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正確認識自己,也就是尋找自己的本來面目。那麼,凡夫的心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一下:

1、面目模糊的主人

佛教的一切法門,一切經典,無非是要完成這一任務——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在禪宗表現得尤為突出,禪和子們每天坐在那裡幹什麼?參話頭——參念佛是誰,參一念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是對自己最深層的認識,是透過表像看本質式的認識。

我們每天最關心的人是誰?一定是自己。或許有人會說:父母對兒女的關心往往勝過自己。其實,那只是把兒女視為自己的延伸,根源還是在於自己。但我們是否考慮過,究竟什麼代表著自己?身份嗎?身份是會改變的;相貌嗎?相貌是會衰老的;財富嗎?財富是會增減的;角色嗎?角色是會更換的;名字嗎?名字是能重起的。

如果這些都能代表你的話,父母未生下你之前,你有角色嗎?你有相貌嗎?你有財富嗎?你有名字嗎?你有今生執著不舍,視為自己象徵的種種東西嗎?——我們是否思考過這些?是否對自己追問過這些?

顯然,在我們未出生之前,這些東西都不存在。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認定為“我”的種種,不過是生命延續過程中的一些積累,一些暫時現象。換言之,它們是客人而不是主人,不能真正地代表你。

2、念頭的背後

人活在哪裡?其實,並不在我們所以為的現實世界,而是在各自的念頭中。所謂念頭,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想法或心理活動。這些想法一念接著一念,像奔湧的波濤一樣,驅使我們去愛、去恨、去忙忙碌碌、去隨波逐流。

這些心念從哪裡來?就佛法觀點來看,心念也是緣起的產物,是往昔生活的積累,《楞嚴經》稱之為“前塵影事”。如果執著於事業,就會時時圍繞事業進行思考,日積月累,使相關念頭佔據內心主導。此外,我們對家庭、感情、權力乃至世間一切的執著,都是這樣不斷長養而來。

但念頭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其中沒有必然的連續性。我們看到喜歡的人或事,貪心會隨之生起;看到討厭的人或事,嗔心又會隨之生起。如果我們注意觀察的話,這種轉換是迅速而又頻繁的,可謂念念都是無常,時時隨境而轉。

那麼,在這些接踵而至的念頭之間,究竟有沒有空隙、有沒有間隔呢?其實是有的,只是因為變化太快,所以我們幾乎感覺不到。更看不清,在這些不斷閃爍的念頭之外還有什麼?所以,我們不僅要對每個念頭的狀態了了分明,更要去認識,念頭的背後那個究竟是什麼?或者說,前念已過、後念未起之間,是什麼狀態?

3妄心的差別

心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念頭的層面,即佛法所說的妄心;一是念頭以外的層面,即與妄心相對的真心。所謂妄,就是身心的虛妄現象。(關於此,唯識宗歸納為八識五十一個心所,闡述得極為詳盡。八識,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其中,前六識屬於意識範疇,是我們可以感知的。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則屬於潛意識範疇,是我們意識不到的心理活動。根據玄奘三藏所傳的唯識思想,認為八識都是虛妄的。而按真諦三藏翻譯的早期唯識論典,則認為八識有真有妄,在妄心背後,還有真心的存在。)

雖然心有真妄兩個層面,但凡夫都是活在妄心之中。所以,我們首先要瞭解現前的心行狀態,否則就無法擺脫妄心,甚至會顛倒黑白,認賊為子,就像永嘉禪師在《證道歌》所說的那樣:“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進而,則要瞭解潛意識的部分,這是一切心行活動的源頭所在。其中,第七識是凡夫人格建立的基礎,它的最大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而第八識的作用在於執持這個生命體,使我們能夠說話、走路,能夠學習、工作。一旦這個識離開,身體就嗚呼哀哉,成為一具冰冷的屍體了。

唯識宗的修行,主要是從現前的妄心入手,説明我們認識妄心以及它的種種特徵,認清它給生命帶來的痛苦和潛在危害。然後,通過聞思修漸次而行,最終轉染成淨,轉識成智。這也是教下修行的常規路線,所區別的只是見地和修證方法。

4現成的覺性

此外,佛教還有關於如來藏的系統,側重從真心進行闡述。印順導師曾將大乘佛教分為三系,一是虛妄唯識系,即從妄心著手修行;二是性空唯名系,即了知一切法空無自性;三是真常唯心系,代表經論有《如來藏經》、《涅槃經》、《大乘起信論》等。

很多大乘經典中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需證得這一覺悟本體,便萬法具足,無須造作了。

六祖的悟道,也正是因為這種覺性被激發、被開啟。《壇經》記載,五祖為傳《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言下大悟,徹見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對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此處所說的自性,即菩提自性。這是生命內在的覺悟本體,是本來清淨的。成佛後固然清淨無染,即使在現前的凡夫狀態,其本質依然是清淨而非染汙的。就像虛空,雖然雲卷雲舒,電閃雷鳴,它又何曾有過絲毫改變?

而且,這一自性是我們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所以修行不是去造飛機,不是去幹事業,不是去成就任何外在的什麼。因為我們所要證得的佛果是現成的,是圓同太虛而如如不動的,不會隨外境的改變而改變。不僅如此,它還能出生萬法,顯現大千世界的一切現象。當然,這種作用因人而異——於聖者,是妙用;於凡夫,是妄用。

5、凡聖之別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凡聖之別?為什麼佛性本來清淨,眾生又會有一念不覺,乃至念念不覺?為什麼佛性本來具足,我們又會淪為凡夫,流轉六道?

須知,眾生固然具有本來清淨的佛性,但同時還有無始無明。因為這種無明的阻礙,佛性就不能直接產生作用。就像透過哈哈鏡呈現的萬物,都是被扭曲的、被誤讀的。同樣,當無明遮蔽我們雙眼時,一切顯現都會因此帶上自我的烙印。

眾生所具有的佛性,也是透過無明顯現的,是虛妄而非真實的作用。佛經中,將之比喻為貧人寶藏。就像名下有著億萬家產卻不自知的乞兒一樣,還是身無分文地流落街頭。如果我們的自家寶藏得不到開發,也是雖有若無,毫無作用的。

那麼,我們就甘於現狀嗎?就不想找到原本屬於我們的寶藏嗎?雖然我們現前是凡夫,是無明而顛倒的,但在這個動盪的妄心背後,還有著從未起用的真心,也就是覺悟本體。《壇經》的修行,正是建立在這一見地之上,告訴我們:每個眾生都具有菩提自性,具有成佛潛質,在生命的某個層面,和諸佛是無二無別的。

這是《壇經》所傳達的最為重要的資訊。如果不具備成佛潛質,修行也就失去意義了。就像畫餅不得充饑、蒸沙不能成飯那樣,如果生命內在沒有相應潛質,成佛,不成了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話嗎?

6、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在漢傳佛教,《涅槃經》有著重要地位。其主要原因,就在於為我們確立了修行的信心,成佛的信心。禪宗之所以能在中國迅速傳播,盛極一時,與《涅槃經》奠定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基礎是分不開的。

很多經典告訴我們:成佛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要積累無量福慧資糧,這實在是一個難以想像的漫長過程。我們仰望佛陀,功德無量,智慧圓滿;反觀自己,愚下凡夫,罪業深重。跨越這樣的差距,就像一隻螞蟻要開始環球旅行那樣,足以讓人氣餒,讓人望而卻步。

而禪宗卻告訴我們,佛與眾生之間並沒有難以逾越的障礙。其區別,不過是在迷悟之間,所謂“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當然,這個佛和圓滿福慧資糧的佛是有距離的。但所悟到的,正是諸佛之所以為佛的根本,在某個層面,已和諸佛無別。

《壇經》所說的“煩惱即菩提”,也是從這個意義而言。因為所有煩惱的原始能量,都來自覺悟本體,是它被無明扭曲後產生的妄用。修行所做的,就是一項能量回收的工作。當我們安住于覺悟本體時,才能把轉化成煩惱心理的能量回收起來。否則的話,煩惱就是實實在在的煩惱,是與菩提了不相干的。

7、著境還是離境

那麼,煩惱怎樣才能轉為菩提呢?《壇經》還告訴我們:“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眾生為什麼會執著外境?為什麼會隨外境變化而變化?原因就在於,凡夫的心不是安住於覺悟本體。一旦安住其中,自然具備無住的功能,具備不執著的功能,即經中強調的無住為本。

而當我們處於妄心狀態時,即使告訴自己“不必執著”,告訴自己“看破放下”,也是難以奏效的。因為妄心是有粘性的,只要對外境有所觸動,立刻就會被黏住、被糾纏——對所愛起貪,對非愛起嗔。內在的貪嗔種子越強壯,對境界的變化越在意,由此培養的粘性就越強,潛在的傷害也就越大。可見,外境是否會成為煩惱的增上緣,關鍵就在於心對境界的反應,在於著境還是離境。

所謂離境,不是要逃離環境,因為那是逃不掉的。即使舍俗出家,只要內心還有執著,依然會出一家而入一家,依然會被外境所轉。我們要離的,只是對外境的黏著,從而對境界保持清清明明的觀照,就像鏡子那樣,物來影現,物去影滅。無住的心,就具有鏡子般的功能,可以朗照一切而纖塵不染,片甲不留。這就是《壇經》所說的“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

8真假的對照

禪宗修行很重視見地的建立,也正因為它的修行是建立在至高的見地之上,是直接從體認覺悟本體入手,所以才能找到一條有別于漸修的頓悟之道。

之前說過,佛和眾生的區別就在於迷悟之間,在於真妄兩套不同的心靈系統。真,就是眾生具足的覺悟本體;妄,則是無明所製造的自我替代品。那麼,真實和替代品的差別是什麼?這就需要瞭解覺悟本體的特徵。

覺悟本體的主要特徵,是圓滿、喜悅和安靜。所謂圓滿,是無須任何依賴即可獨立存在。所謂喜悅,是源於生命內在的正面能量,無論境界順逆,這種喜悅都會源源不斷地傳遞出來,故曰“涅槃第一樂”。所謂安靜,則是平息身心躁動的強大力量。一旦安住於覺悟本體,即使掄刀上陣,縱情聲色,內心依然波瀾不起,澄澈寂靜。所以,祖師在見道後往往要曆境煉心,用來考量一下自身的修行功夫。

而對凡夫來說,不必說滾滾紅塵,哪怕在無聲的環境中,內心仍會動盪不安,仍會此起彼伏地現起各種情緒。因為我們無法看清真相,無法瞭解生命的真正需求,所以就會四處攀援,把角色、地位、財富等種種非我的因素當做是我,當做是安身立命的支撐。這種依賴一旦建立,就會發展為需求,驅使我們為之效力。

9需求帶來的危機

我們對世界的每一種需求都是自己培養出來的,是環境培養出來的。尤其是今天的人,需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多、更大。一方面,我們自己在不斷製造需求;另一方面,社會也在製造引發需求的誘惑。當我們被誘惑之後,需求就產生了;當我們被反復誘惑之後,需求就被強化為必需了。

因為需求增多,我們就要為滿足這些不斷加碼的需求而奔波。所以,現代人普遍活得很累。當我們有十種需求時,要為滿足十種需求而奔忙;當我們有一百種需求時,就要為滿足一百種需求而奔忙。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但需求卻會無止境地發展。不必多久,就會使我們在忙碌和追逐中心力交瘁,疲憊不堪。

當生活有了更多便利時,我們卻比以往更累,也更脆弱。我們依賴的支撐越多,潛在的不安全因素也就越多。因為在每一種需求中,都伴隨著需求無法滿足時帶來的恐懼、不安和痛苦。今天的人,離開電腦、手機會覺得格外不便。其實,僅僅在十年前,我們根本不會有這些煩惱,不會有求之而不得的痛苦。電腦和手機如此,世間的一切需求莫不如此。

所以說,製造需求,就是在製造潛在的恐懼、不安和痛苦,製造隨時可能爆發的危機。

10、迷妄系統的建立

當我們迷失覺悟本體之後,就會對自己產生一系列的錯誤設定。究竟什麼是我?其存在基礎是什麼?作為我的存在,其實並沒有固定不變的基礎。因為沒有基礎,這個我就會像藤蔓一樣向外攀附,尋找依託物件。

我們最容易產生的誤解,是把身體當做是我,這是我們在世間最為熟悉也最為密切的部分。此外,我們還會把相貌當做是我,把角色當做是我,把地位當做是我,把財富當做是我——問題是,這一切都是無常的,是處於變化中的。所以,無論我們抓住多少,還是無法感到安全,感到釋然,因為抓住的依然是無常。

為了維護這份岌岌可危的安全感,我們就會製造一些看似可靠的支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自我的重要感、優越感和主宰欲。

首先是自我的重要感。其特點在於,凡與我有關的都特別重要,這是自我存在的關鍵。因為這個自我是由我們設定的,是無中生有地搭建起來的,它需要支撐,需要鞏固。所以,我們就會本能地強化它的重要性,以為這樣就會使自我得到保護,不被無常所擊垮。

其次是自我的優越感。自我的存在,還需要通過對比來找到座標。有了我執之後,我們就和眾生、和世界分離了。為了在這樣的對壘中站穩腳跟,使自我不至因為孤立而倒塌,我們會通過不斷貶低別人來突顯自身的優越,來確認自我的存在。

第三是自我的主宰欲。這是通過對他人的佔有和主宰來擴張我的領域,就像打仗需要盟軍支援一樣,在自我發動的這場戰爭中,它也需要援助,需要有更多追隨身後的附屬,以此增強自信。所有這些,都是我執慣用的把戲,是它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

11一場奇怪的遊戲

我們現在的人格,一刻不停地玩著這些花樣。但在玩的過程中,是不是就安全了呢?是不是就能消除迷失本覺帶來的不安呢?

我們知道,電腦需要不斷地更新系統補丁,來彌補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種種問題。其實,迷妄的生命系統一旦運行起來,會比電腦更頻繁地出現漏洞。所以,只要生命系統還在運行,問題就會層出不窮。

因為在自我進行表演的同時,現實正在不斷地戳穿這些把戲,不斷展示無常的真相。每個人都希望身體永恆,但任何色身都會日漸衰老,都會奔向死亡,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無法視而不見的真相。

而從修行角度來說,這正是自我鬆綁的良機。我們所要做的,不是去阻止這種變化,不是去抵抗無常侵襲。恰恰相反,我們只須正視這一切。一個人執著什麼,就會被什麼套住。而它發生變化時,自我就因失去依託基礎而懸空了、脆弱了。如果用力準確,我們就能一擊而中,瓦解自我。

但凡夫往往不懂得這一點,當這個東西抓不住時,就本能地去抓另一個作為替補,用來掩飾真相,用來安慰這個受到挫折和驚嚇的自我。殊不知,我們能夠抓住的,都不過是自我的替代品。我們放棄很多認識自已的機會,卻把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時間都用來加固一個破綻百出的假我,這是場多麼奇怪的遊戲啊!

12情到深處人孤獨

雖然我們刻意地回避真相,但在內心深處,其實知道這些是無法永恆的,是怎麼抓也抓不住的。

我們看到很多人死亡,看到很多公司破產,看到很多官員下馬,看到曾經年輕的人日漸衰老,看到曾經健康的人臥病不起,即使這些尚未發生在自己身上,但由此而來的危機感,總會或多或少地對我們產生衝擊,使內心蒙上陰影。

我們已經習慣依託外在世界來生存,習慣于家庭、親人的陪伴,當這些外境不復存在,或者,當我們與這些外境產生疏離感時,孤獨就撲面而來了。它像一個看不見的對手,時而在夜深人靜時行動,時而在人聲鼎沸處潛入。你曾被它擊中過嗎?曾被它折磨過嗎?

有句話叫做“情到深處人孤獨”。一切的愛戀,一切的目標,只有在我們埋頭追求時,才顯得格外真切。一旦停下腳步,卻會發現,曾經那麼確定的目標,終究是場夢幻;曾經那麼堅實的倚靠,不過是個泡沫。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會覺得,一切生命其實都有著原始的、難以排遣的孤獨。

這種孤獨感的根源,也在於我們找不到自己,不知道生命的本來面目。在我們的錯覺中,我就是我,眾生就是眾生,世界就是世界。當這一切分離時,我們會感到,自己永遠是在四顧茫然中踽踽獨行。不管家人對你多好,不管事業做得多大,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還是獨自一人,兩手空空。

所以,生命始終伴隨著恐懼感、失落感和匱乏感,擔心我們抓住的東西會失去,更擔心自我會因此受挫——當所有這些漸行漸遠,哪裡又是“我”的安身立命之處呢?

13無我,無了什麼

我們現有的人格是屬於妄心系統,是由無明構建的一套替代品。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我存在的方式,一是認識世界的模式,兩者都是基於對自我的錯覺而形成。

修行,就是要瓦解現有的扭曲人格,使覺悟本體得以開顯,其方法有頓漸之分。禪宗的頓悟法門,是直接建立於覺悟本體之上。而教下的漸修法門,則是從現有的妄心入手,從了知苦空無常來瓦解執著,證得無我。

許多人會對佛法所說的無我感到迷惑:如果這個不是我,如果這裡沒有我,那麼我究竟是誰?我又該怎麼生活工作,怎麼存在於世?這也正是世人對佛教產生誤解的原因之一:如果連我都要無掉,那不是消極是什麼?

其實,佛教所說的無我,不是說否定你的存在,更不是意味著這個色身的消解。而是要說明:我們現在所認定的、代表我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我,只是我們的次人格,是對自已的最大誤解。所以,需要去除的只是對自己的錯誤設定和執著,以及種種本不屬於“我”的標籤。

14、不覺的傷害

祖師雲:“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在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一切似乎都很熱鬧。但這種熱鬧不過是一場夢幻,一場鬧劇。所謂的我,以及我所抓住的種種,乃至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無非是妄想製造的種種花樣。從本質上說,根本就不存在。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它是夢幻,不如及時行樂,不如為所欲為。但我們要知道,在現有的生命狀態下,那些由錯誤設定產生的煩惱心行,乃至由此形成的病態人格,不僅會給我們帶來傷害,而且是持久的傷害。

我們陷身於貪嗔之心帶來的痛苦時,說再多的空,似乎都放不下,都解決不了什麼問題。也有人因此產生懷疑:痛苦明明這麼真實,哪裡空得掉啊!這是因為,我們是在不覺而非覺的狀態,即使我們知道空,知道放下,實際上是根本用不起來的。所以依然會痛,依然會苦,依然會被煩惱折磨。

世間有很多人,尤其是沒有受過佛法教育的人,雖然也想瞭解自心,解決因為心而帶來的種種麻煩。但卻根本不知道應該怎樣調心,從哪裡開始調。正因為不會調心,所以就把所有的希望和快樂完全建立在物質上;或者,將快樂建立在眾生生命的基礎上。有些人雖然沒有造作這樣的惡業,但他不會調整自己的心態,認為物質是快樂的根源,這也是西方的某些哲學思想造成的。三四百年前,西方一些學者認為人的快樂源於金錢,如果真像他們所說,有錢人就應該始終處於快樂中,實際卻並非如此,這從東西方許多富翁身上可以發現。

在這裡想告訴大家的是通過我自己及我周圍一些善知識的修行經驗:快樂不一定是因為擁有財富,不一定是有吃有穿,最關鍵的是,我們要有一顆知足少欲的心。

 什麼是知足少欲的心?無論是名聲、財富、任何你嚮往的事,要隨緣而行,不要因為得與失而欣喜或痛苦。這也是自古以來無數大德經過多年修行,總結人生和修行經驗得出的甚深教言。

不管是財產、名聲,還是你希求的任何一件事,如果毫不費力地得到,你可以隨意享用。但如果你喜歡的對境、人都離開你,你也沒有必要痛苦不堪。這是我們調心的唯一方法。剛開始時,要斷除執著有一定的困難,修一次兩次不會立竿見影,應該日積月累,通過長時間的修行才能得到快樂的成果。

15修學的常道

在教下修行中,最基本的修行方法是從妄心著手,依戒定慧漸次而修。

戒所做的,是按佛陀制訂的行為規範來調整,通過對行為的糾正,來阻止各種不良心理串習的延續。因為心和行是密切相關的,行為的清淨如法,有助於心的清淨。定所做的,則是置心一處,令妄念逐漸降伏,不再紛紛擾擾,動盪不安。很多時候,我們雖然身處安定的環境,甚至有了戒的保護,但內心還是“沿流不止問如何”,這就要用定來做一番簡化功夫。就像水,本身雖有照物功能,但它必須是清澈而非渾濁的,必須是靜止而非奔湧的。定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將水中的污濁沉澱下去,使之平靜而澄澈。但定只能使煩惱不起現行,真正能夠斷除煩惱的,還是般若智慧的力量。所以,在得定之後還要發慧,需要在定的基礎上,再來修觀。通過般若正觀,啟動內在的覺悟力量。

教下所說的般若,包括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即諸佛及弟子所說的一切教法,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正見,認識到現有人格及由此開展的世界具有苦、空、無常、無我的特點。當我們從這些角度觀察世界時,原有執著就會逐漸弱化。觀照不是讓我們去選擇什麼,排斥什麼,而是如實地認識它,接納它,同時又不粘著其上。

心本來就具備觀照功能,即使在意識層面,也蘊涵著這種觀照力,它是屬於慧心所的作用。佛法所說的觀照般若,則是要我們保持覺察,對起心動念和外在變化都了了分明。在觀照過程中,開啟實相般若,令妄心逐漸平息。

而在我們從凡夫心過度到真心顯現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難免都有被境所轉,被正面或負面的情緒所困擾的時候。正面的情緒是積極、樂觀;負面的情緒是沮喪、悲觀、消極、挫折感。今天和在座的各位有緣,所以想供養大家四種情緒管理方法:

一、放鬆;二、放下;三、放開;四、放空。我們姑且稱之為“四放”。

第一、放

  現代人最需要身、心放鬆。

  每天要上班需要擠公車,或是坐地鐵的人比較能體會,每次坐車時前面完全無法停下腳步,總是被後面的人推擠得不由自主的往前沖,人海茫茫,不知前往何處,沖進地獄也不自知。 所以現在的人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

  這裡引用一個典故:佛住世時,阿難尊者一直跟在佛的身邊,從佛那裡聽到不少法門。

  當時隨佛學法的人越來越多,佛陀經常不能分身兼顧時,阿難也會幫忙教教學生。 有一個彈印度古琴的在家學佛居士,名叫“億耳”,他的音感很好,很會彈琴。

  阿難尊者教億耳用數息的方法褝修。億耳因為怕數息數錯,開始非常緊張,到最後心煩氣躁,於是告訴阿難尊者:“你教我數息,卻讓我很緊張,心更亂。”

  阿難聽了很驚訝,但他無法教億耳去掉心煩氣躁的毛病。

  億耳於是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你很會彈琴,一定知道弦太松會如何?太緊又會如何?”

  億耳回答:“弦太緊會斷,弦太松會彈不出好音樂。”

  佛說:“褝修的道理也是松而緊,緊而松。該緊則緊,該松則松,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

  懂得身心放鬆,就懂得修行的道理。可是太放鬆,就要緊一點。

第二、放下

  有句成語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要先“舍”才能“得”,不舍就不得。我們不肯放下,是因為我們都是“貪得無厭”,怕手中的東西一放下,就會被別人拿走,於是抓得越緊,就越不能得到新的東西。 各位朋友,如果你一時失掉地位或事業,不必傷心,如果你現在是經理,不肯放下經理這個職位,就可能會得不到副總經理,甚至是總經理的位子。

  你一定要放掉一樣東西,才能得到另一樣東西。生命中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兼得的。

第三、放開

  我們為何怕東西丟掉呢?因為我們怕放開了這個東西,就不再是我們的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你放開的東西,是不會喪失的。比如你放開心胸,可以接納更多的人、事、物,可以得到新的成長。

  再比如說,因為成見,你越討厭的人、事、物,你就越無法從他們那裡學習到他們的經驗、長處,也無法接觸新事物。即使你是一個佛教徒,也要開放心胸去接納不同的宗教,這樣當你接觸到別的宗教時,就可以學到別的宗教的方法、教義。

  你也可以從天主教、基督教朋友那裡學到佛教徒所沒有的東西,多開放就可以多吸收新的東西。

第四、放空

  完全放空就可以擁有一切,放得越空,便擁有越多;放得越少,就越苦悶。我們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裡,就會感覺不自由,因為觸目所及都是牆壁,就束縛了自己。如果是在大自然中,那種一望無際的草原、森林、天空,讓我們感覺很開放,好像和大自然合而為一。我們可以利用外境來放空自己,到高山,到西藏喜馬拉雅山上,放眼望去,一片湛藍的天空,毫無邊際的蒼穹,就把自己給放空了。

  佛教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位學問很好的教授,有一天,他想向寺裡的老和尚請教問題,他到和尚的方丈室坐下,滔滔不絕談他對佛教的看法。他說:“我今天是來向您請教的。”

  老和尚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拿著茶壺,往杯子一直倒茶水,杯子都裝滿了,他還是不斷地倒水,水不斷流到杯外。

  教授看了,疑惑地問:“老和尚,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為什麼水滿了,還是一直倒水?” 老和尚笑著對他說:“這就對啦,你說你來向我請教問題,你卻一直在講話,你的心是滿的,怎麼能容得下我給你的新東西?”

  所以,要學東西,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空,這樣才能學到新的東西。

  若不能放空,就還有“相”在。

  放鬆、放下、放開、放空,四放可以管理好情緒,對人生和事業都會有很大的説明。
    所以,我今天要呼籲的是:我們要過一個快樂的人生。在人生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坎坷時,不要當做真實,過一段時間,它們就會像虛空中的白雲銷聲匿跡,無影無蹤。如果你得到三寶的加持、感應,生起信心和菩提心,應該歡喜,將善根回向給一切眾生。要過一個快樂的人生,首先要從根本上調整自己的心,不要太執著,這樣才能獲得快樂。

在此,我們共同祈願,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個幸福、快樂且智慧的人生。